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误区警示]《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数量的增加,市井生活的需要。

(2)演变①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能够歌唱。

(4)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元曲(1)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知识点拨](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1.兴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唐朝的传奇和宋朝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繁荣(1)背景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①四大名著: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②其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误区警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通俗文学作品,以描述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生活、情感为多,而反映下层人民生活、情感的较少。

主题一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特点1.屈原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屈原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诗作传入西方许多国家,被译成多国文字,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2.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3.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有何不同?李白诗歌想象丰富,韵调清新激越,风格雄奇豪迈,语言明快生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讽刺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贪婪。

材料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材料二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卷五《宋二》(1)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思无邪”观点的正确性。

答案《诗经》中的风,内容丰富,或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或赞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

(2)材料二中,宋词出现哪两派?试比较两派的主要差异。

答案①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②差异:豪放派风格豪放,气势雄伟,如苏轼与辛弃疾;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如柳永、李清照。

(3)以上材料说明影响文学作品风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影响文学作品风格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和作家本身。

社会环境是第一要素,作家是第二要素,其中社会环境决定了作家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文学成就归纳为“二、六、七”主题二古代文学体现的时代特点1.唐诗繁荣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4)中唐以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提供了另一种社会基础。

2.词曲在宋元流行的原因(1)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苏轼和辛弃疾两人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苏轼的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的感受;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豪放派的风格,其叙述的事件多与军事有关,词风沉郁悲凉,反映了南宋偏安江南,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

4.明清小说的种类明清小说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分为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公案小说、世情小说、志怪传奇类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等。

如《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属于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儒林外史》属于写实性的讽刺小说、《红楼梦》属于现实小说、《聊斋志异》属于志怪传奇类小说等。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屈原的诗歌体裁有何主要文学特色?答案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2)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答案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从以上描述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答案文学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表格法记忆、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风”是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B.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以华丽的词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答案 A解析《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是词藻华丽的,其多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

2.“偏重于咏物写志,词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答案 A解析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唐诗风格多样,讲究格律规范;宋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元曲雅俗共赏,抒情叙事兼长。

题干意思与A项符合。

3.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汉族文人郁郁不得志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答案 A解析“明白如话”说明元曲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百姓生活,富有时代气息,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4.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 )A.诗B.词C.赋D.小说答案 D解析A项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B项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C项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小说。

5.下列四部名著在明清时代最有可能被列为“禁书”的是( )A B C D答案 A解析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严厉镇压人民的反抗,而《水浒传》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所以最有可能被列为“禁书”。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驾斋养新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