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经络腧穴

第七章经络腧穴

18
经络的作用
❖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 保卫机体 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19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
❖ 说明病理变化 ❖ 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 指导针灸治疗
20
第三节 腧穴与常用穴位
❖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 “穴”即孔隙。 ❖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
手太阴肺经
孔最 经渠
32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 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 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 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 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 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 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 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 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 他病证
❖ 加强表里经的联系,沟通表里经的经气及腹、 背和全身经气,以输布气血,濡养周身
15
四、十二经别
❖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 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 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 (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 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 为“合”)
大家好
1
第七章 经络腧 穴
2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第三节 腧穴
3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遍布全身,有主 干、有分支;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 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 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 络系统
4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 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 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 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 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 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 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
❖ 主治:肺系疾病,及循行部位其他病 证
31
❖ 列缺 ❖ 尺泽 ❖ 少商
25
特定穴
❖ 在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 定名称的腧穴。共分十类,即:五输穴、原 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 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26
腧穴定位方法
❖ “骨度”折量定位法
27
腧穴定位方法
❖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称“自然标志取穴法”。
23
腧穴的分类
❖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以痛为腧”, “天应穴” “不定穴” “压痛点”
24
腧穴的治疗作用
❖ 近治作用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 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 特殊作用
天枢穴——便秘、腹泻 内关——心动过速、过缓 足三里——胃肠运动加强、减弱 大椎——退热 至阴——矫正胎位 阑尾——阑尾炎
7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8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9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21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22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8
腧穴定位方法
❖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
29
腧穴定位方法
❖ 简便定位法
立正姿势,手指自然下垂,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 处为风市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 后高骨上面,食指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
30
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
16
五、十二经筋
❖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经 脉之气结聚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 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 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17
六、十二皮部
❖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 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 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 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10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 ❖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交接点,胸部阴经相互衔 阳经交接于头面,表里两经在肢端
11
十二经脉循行流注
一肺二大三胃经,四脾五心六小通 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肝胆相连行
12
二、奇经八脉
❖ 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 而行”,故称“奇经”。
❖ 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 腧穴功效的总结 ❖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5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来自脉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 络脉
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6
一、十二经脉
❖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 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 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一源三岐:督脉、任脉、冲脉 ❖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血海
带脉——约束诸经
13
奇经八脉作用
❖ 沟通十二经脉联系 ❖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14
三、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 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