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风切变指数的确定对风电场风速推算的影响分析
风切变指数的确定对风电场风速推算的影响分析
相邻高度 /m 1 号塔风切变指数 2 号塔风切变指数
由于风电机组塔筒价格的变化对风机不同轮毂高 度的动态收益会有显著的变化,所以在风能资源 评估时对轮毂高度的选择是很关键的,有的风电 场建设因风能资源评价失误,建成的风电场达不 到预期的发电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本 文以内蒙古的两个风电场为例,分析风切变指数 在风电场风速推算中的影响。
1 风电场地理位置及测风塔概况
定也要利用风资源数据计算得出的风切变指数进
行分析评价。由于目前大多数风电场测风塔的安
装高度为 70 m,即风速仪的安装高度在 10 ~ 70 m
之间。而且风速仪的安转个数是有限的,一般只
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高度,而风电机组的轮毂高
度并不一定就是测风仪的安装高度,所以要根据
现有的测 风 数 据 并 利 用 计 算 所 得 的 风 切 变 指 数,
( 1. 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 呼和浩特 010020; 2. 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 基于内蒙古地区地形相似、相距约 18 km 的两个风电场内 2 个测风塔共 10 个测风高度完整一年的 测风资料,根据普朗特经验公式推导出的风切变指数关系式,采用 4 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各相邻高度间的 风切变指数。根据风切变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 合适的方法计算风切变,为确定风电场适宜的轮毂高度提供参考。
度风速变化的影响分析。
( 1) 采用全部数据计算风切变指数
如果测风塔数据完整率高,没有数据缺测现
象,可采 用 全 部 数 据 计 算 风 切 变。 计 算 方 法 为:
将全部数据按不同测风高度,在每一测风时间点,
利用指数关系式进行不同高度间的风切变指数计
第3 期
李 鹏,等 风切变指数的确定对风电场风速推算的影响分析
( 3) 取平均风速后计算风切变指数 该计算方法为: 将各个高度完整一年的数据, 分别计算各个高度的平均风速,根据平均风速计 算结果利用指数关系式进行不同高度间的风切变 计算。两测风塔各相邻高度间风切变指数计算结 果见表 4。
表 4 用平均风速风计算的风切变指数值 Tab. 4 Wind shear exponent in different adjacent height calculated from average wind speeds
1 号塔风切变指数 α 2 号塔风切变指数 α
0. 13
0. 01
0. 22
0. 13
0. 29
0. 24
0. 20
0. 19
0. 10
0. 18
由表 3 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 号风电场各 相邻高度间风切变指数的变化规律与方法 1 中计 算结果的变化规律一致,但不同的是 10 ~ 30 m 和 60 ~ 70 m 风切变值明显高于方法 1 中的计算 结果,而 50 ~ 60 m 的切变值低于方法 1 中的结 果,原因是对数据进行筛选的结果,说明在10 ~ 30 m 和 60 ~ 70 m 在 3 m /s 以下风速存在的数量 较多,对其进行去除后导致了计算结果的偏大。 2 号风电场各相邻高度间风切变指数的变化规律 与方法 1 中计算结果的变化规律一致,而且数值 很接近。
相邻高度 /m 60 - 70 50 - 70 50 - 60 30 - 50 10 - 30
1 号塔风切变指数 2 号塔风切变指数
- 0. 02
0. 01
0. 20
0. 13
0. 39
0. 23
0. 17
0. 19
0. 02
0. 18
由 表 2 的 计 算 结 果 可 以 看 出,1 号 风 电 场 10 ~ 30 m 风切变很小,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切变值 逐渐增大,之后又逐渐减小。在 50 ~ 60 m 切变值 最大,50 ~ 70 m 切变值又减小,而 60 ~ 70 m 切变 已经表现为负值,这说明 1 号风电场 60 ~ 70 m 风 速随高度的增加已无明显变化。2 号风电场各相 邻高度间风切变指数的变化规律与 1 号风电场相 同,但 2 号风电场 10 ~ 30 m 风切变值高于 1 号风 电场 10 ~ 30 m 风切变值,到 60 ~ 70 m 风速随高 度的增加变化很小。由此计算结果分析,本风电 场 60 m 以上风速随高度的增加已不明显,建议风 电机组轮毂高度不宜选择 60 m 以上的高度。
面剪切应力; ρ 为空气密度。
假设混 合 长 度 随 高 度 变 化 有 简 单 指 数 关 系,
由此推导的风切变指数律[3]为:
( ) un = ui
zn zi
α
( 2)
式中: un 和 ui 分别为高度在 zn 和 zi 处的风速; α
即为风切变指数。
3. 2 风切变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风资源评价中,风切变指数是涉及风力机安 全的一个重要参数[4,5],风力机的设计和选型都要 考虑风切 变 指 数 的 大 小[6], 风 电 场 轮 毂 高 度 的 确
关键词: 风切变指数; 风速推算;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形式之一,对于节约 能源、保护 环 境 和 促 进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作 用[1]。 随 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资 源已成为可能。风电场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 规模利用风能的一种方式,而风能资源评估是整 个风电场建设、运行的重要环节,是风电项目的 根本,对风能资源的正确评估是风电场建设取得 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在对风电场进行风能资源 评估时,主要是选择风电场内具有代表性的测风 塔的测风数据,对其各个高度的风速、风功率密 度、风向和风能频率以及湍流强度、风切变指数 等风资源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其目的是选出适宜 该风电场的合适机型和安装高度,以充分利用风 能资源,降低投资成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判断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选出合适的轮毂高
度并推算风电机组实际安装高度处的风速进行风
资源的评估论证。但由于地形因素等的影响,风
流过时,某些高度层的风速会加速,将改变风廓
线的形状,进而影响不同高度的风切变指数,所
以,风切变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对某些高层风
速的评价结果将不同。本文采用以下 4 种方法计
算风切变指数,探讨各方法的计算结果对不同高
( 2) 去除 3 m /s 以下风速后计算风切变指数 风机的切入风速一般在 3 ~ 4 m / s,3 m / s 以 下风速对风机功率没有贡献,且在小风速下,数 据误差大。该方法是: 去除 3 m /s 以下风速,在 剩余每一测风时间点,利用指数关系式进行不同 高度间的风切变计算。两测风塔各相邻高度间风 切变指数计算结果的平均值见表 3。 表 3 去除 3 m /s 以下风速风切变指数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第 28 卷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电力科学与工程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栏·新能源技术 NEW ENERGY TECHNOLOGY
Vol. 28,No. 3 7
Mar.,2012
风切变指数的确定对风电场风速推算的影响分析
李 鹏1 ,冯长青2 ,韩小平2
3 风切变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3. 1 风切变指数的定义 在近地层中,风速随高度有显著的变化,记
录表明,在 0. 25 s 内,风速可以由 27 m / s 突变到 37 m / s[2]。造成风在近地层中垂直变化的原因有
动力因素和热力因素,前者主要来源于地面的摩
擦效应,即地面的粗糙度,后者主要表现为与近
2 个风电场内分别设有一个测风塔,其中 1 号测风塔位 1 号风电场内,2 号测风塔位于 2 号风 电场内,1 号测风塔位于 2 号塔东南方向约 17 km 处,2 座测风塔及与风电场相对位置见图 1。测风 塔测风设备均采用美国赛风 Nomad2,所处地形地 貌相似,且 2 座测风塔高度和风速仪安装高度相
2 不合理数据的验证
根据 GB / T18710 - 2002 标准,对测风塔主要 参数进行合理性分析,经统计计算 1 号、2 号测 风塔的 有 效 数 据 完 整 率 都 在 97. 0% 以 上,满 足 GB / T18710 - 2002 《风 电 场 风 能 资 源 评 估 方 法》 中有效 数 据 完 整 率 应 在 90% 以 上 的 要 求。根 据 GB / T18710 - 2002 标准,对不合理数据再次进行 判别,挑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数据,回归原始 数据组。根据测风塔的相关关系以及可供参考的 传感器同 期 记 录 数 据, 经 过 分 析、 处 理、 替 换, 整理出测风塔连续一年的实测风速风向数据,使 其有效数据完整率达到 100% 。
2号 N40°11'56" , E107°23'05″
海拔高度 /m
1 206
1 236
测风时段
2007. 6. 1 ~ 2008. 5. 31 2007. 6. 1 ~ 2008. 5. 31
塔高 /m
70
70
测风高度 /m 风向高度 /m
70 /60 /50 /30 /10 70 /10
70 /60 /50 /30 /10 70 /10
风速随高度的增加将有显著变化,但由于地 球表面粗糙 度 不 同, 风 速 随 高 度 的 变 化 也 不 同, 有些地区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而有些地区受地 形等因素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不明显,不同高 度增加的程度也不同,越到高空变化越小,这种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服从普朗特经验公式。在风电 场资源评估中,就是根据普朗特经验公式推导出 的风切变指数关系式分析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图 1 2 座测风塔与风电场相对位置示意图 Fig. 1 Position map of two masts and wind fa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