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 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简介: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
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有《张司业集》。
注释:
欲: 想要
作: 写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复恐: 又担心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要捎出(信)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鉴赏: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
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③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③聒:声音嘈杂。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分)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
(2)“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4分,画线处各1分)
9.词中“一”“身”二字极其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字: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断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身”字: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之情。
10.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真,请以本词为例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小令情真景真,意境天成: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用语朴素,自然真切。
(1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
(1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
赏析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七律长征(毛泽东)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红军不怕远方去打仗的辛苦,
翻越万条湖海千座小山也不过是区区小事。
蜿蜒起伏、绵延曲折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
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气逼人。
令人喜欢的岷山千里白雪,
三支军队路过了这里一个个都喜笑颜开,露出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笑容。
红军不怕远途跋涉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想在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喘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是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