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五、大气污染与植物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机制: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植物叶片的气孔 进入,溶解在细胞组织的水形成亚硫酸盐,从而干扰植物正常的新 陈代谢;二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与水作用形成酸雨,酸雨直接破坏 植物枝叶,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氟化氢通过叶片气孔进入,与叶片中的钙反应形成氟华钙,从而 干扰酶的作用,阻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破坏叶绿素与原生质, 使细胞失水而枯萎。 氯气进入叶肉细胞后,能形成酸性物质,使叶片叶液中的pH值 降低,破坏叶绿素,从而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制造碳水化合物
C6H12O6
第 二、风与生物



三北防护林
第 二、风与生物


三北防护林

第 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十 二
章 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生
物演化的关系 ) (陶世龙《地球科学导论
大 气 二 氧 化 碳 含 量
第 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作用形成岩石可以称之为生物岩石。沉积在海底的主要是生物的残骸, 这些生物残体堆积、固结便形成岩石;硅藻土就是一种主要由硅藻残骸组成 的岩石;珊瑚礁,主要由珊瑚的骨骼胶结而成,是珊瑚生长过程中,残骸不 断堆积而形成的;实际上一些碳酸盐岩的形成也与生物的作用有关。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 用。
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通过其透水性、隔水率和含水率等影响土壤、生 物的水文条件。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石的元素特征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它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矿物质需求,此 外,一些特殊的元素富集带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指示性生物,如铜矿带上常生 长铜兰。
第 十 二 章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Ⅱ
二 章
上面阐述了生物与气候之间的一种正反馈机制。实际上,生物与气候之间的 正反馈机制还有一些,只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足而已。例如,温度升高对呼 吸作用的影响,尤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升高,引起生物呼吸作用加强, 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促使温度进一步升高(图c)。温度升高引起的胁迫, 导致生物生长减缓和森林枯萎,从而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增强了温度升 高的趋势(图d)
珊瑚岛与珊瑚礁海岸
基岩海岸
第 十
珊瑚礁岛


第 十
珊瑚礁岛


第 十
珊瑚礁


第 十
牡蛎礁


第 十
贝壳堤


第 十
红树林海岸



十 第二节 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光合作用与生、气物质交换
绿色植物在不停地吸收 大气CO2进行着光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 以维持植物的发育与生长。动 物的生命活动或有机体的腐 烂过程,是吸收氧气、放出 二氧化碳的过程;而植物的 生命过程却是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的过程。两者之间 以及两者与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之间经过亿万年的演化 达到了某种平衡,才形成了 今天这样的大气圈。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Ⅰ
二 章
海洋生物的兴衰对于地球表层碳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对世界大多数海域来说,铁的不足是海洋生物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而落入海洋的风尘则是海洋铁补充的主要途径。干旱区的风尘落入海洋, 提高海洋生物的生产率,增加了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气候变 冷。当冰期来临或气候变冷,风尘沉积速率增大,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提 高,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冷。当间冰期来 临或气候变暖,风尘沉积速率减小,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降低,导致大气 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暖。(图a,b)
月牙泉岛状植被 水生植物
祁连山帽状植被 C6H12O6
第 十 二 章
三、 水质与生物
海水、淡水与生物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 水生植物
C6H12O6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


三、 水质与生物
二 章
海水、淡水与生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淡水---微咸水硅藻类型
咸水型湖泊硅藻类型
第 十
三、 水质与生物


水体污染 :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二、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 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随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积累,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并且形成一定的结构与肥力,这时土壤 便形成了 。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 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 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 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 自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差异,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育,且土壤的碱性组份较多,因而植被不 发育,且多灌丛;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喜 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1)无机无毒物:氮、磷、无机酸碱和一般无机盐; (2)无机有毒物: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及重金属中的汞、铬 等; (3)有机无毒物: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的 有机物 ; (4)有机有毒物: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农药、合成 洗涤剂等; (5)其他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生物污染物质、热污染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的寿命; (2)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生产率; (3)大气污染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 (4)大气污染导致植物的死亡。


二 章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还能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例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 桂油、柠檬油等,具有杀菌的功能,称之为杀菌素。每hm2松柏树或者松林, 一昼夜可分泌30~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 菌。调查表明,林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300~400个,仅为林边 空地的1%,只有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北京百货大楼每立方米有细 菌400万个,林荫大道上为58万个,绿化公园为1,000个,而林区却只有55个。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或建造,可以形成一些地貌类型。 如珊瑚礁 、牡蛎礁 贝 壳堤等。
第 十
生物海岸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 岸。但一些海岸比较特殊,很难归属于上述海岸类型中,故又划分出生物 海岸。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 岸,主要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由 红树林组成,以红树林为特征的海岸。
这充分说明植物具有除尘灭菌、净化空气的功能。
百货商店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1) 除尘灭菌:大气中的尘埃(包括粉尘和飘尘),常含有致癌物质和病原菌,
危害人体健康。植物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 (2) 吸碳吐氧:清新空气。 (3) 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当大气受到污染时,一些敏感植物就会受到伤害,


生物对气候的负反馈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时,气候将会变暖,与此同时植物 的光合作用加强。光合作用的增强,将会使植物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增 加,从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幅度减小或变冷。 这就是生物对气候变化或对温室效应的负反馈作用。相反,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 度降低,将会导致气候的变冷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 减弱,将使得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抑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 低的速度和气候变冷的幅度,甚至使气候变暖。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大陆位置变化也会导致生物群落面貌的 巨大变化。例如印度从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漂移到现在的北半球低纬度地 区,由冻原、冰原变为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岩石圈的运动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同样导致生物面貌的变化。例如, 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海拔相对比较低,植被为亚热带森林;而随着地面的隆升, 高原内部与北部已经演化为干旱草原或寒漠。
但还有一些植物对某些污染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称之为抗性植物。不管 是敏感植物还是抗性植物,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吸附、吸收与降解的功能, 从而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


第三节

章 一、生命与水
生物和水的相互作用
生命来源于水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水的多少决定生物的种类
旱生植物
制造碳水化合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十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