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
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自主学习·识记字音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凋( diāo )伤 群山万壑( hè) 朔(shuò)漠 暮砧( zhēn ) 环珮( pèi )空归 渚(zhǔ )清沙白
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
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意象: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特征: 衰败、肃杀、阴沉、孤寂、动荡
这首诗通过对 巫山巫峡秋天景象 的 描绘,烘托出 阴沉萧瑟、动荡不安 的气 氛,抒发了诗人的 忧国忧民和孤独抑郁之 感。
四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
漂 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
泊
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西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 南 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
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
时 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期 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
萧( xiāo )森 明妃( fēi ) 独留青冢(zhǒnɡ) 省(xǐnɡ )识 猿啸( xiào ) 穷困潦( liáo )倒
自主学习·识记字形
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群山万hè 壑
玉露diāo 凋 伤
独留青zhǒnɡ 冢
环pèi 珮 空归
千zǎi 载 琵琶
zhǔ 渚 清沙白
万里bēi 悲 秋
乱 流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
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
离 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 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时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期 《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
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命的短暂
韶人
光生
反
易短
逝暂
衬
不尽长江滚滚来 宇宙之永恒
说说颈联对仗工整之处。在朗读时 哪些字应重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重读:万、悲、常、百、多、独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有人认为这两句八 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离家万里; 凄凉秋日;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大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咏怀古迹(其三)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第一步: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 往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 这段往事 ?
第二步:体悟感情:诗人在诗中表现 出什么态度?
第三步: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 么方法表达 ?
杜
甫
登
诗
高
三
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liǎo 潦 倒新停
读了这三首诗,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1、都写于流寓 夔州 (地方)的漂泊时期。 2、都是写于 秋季 (季节)。 3、都反映了杜甫的 思家念国 之情。 4、诗风都显得 沉郁顿挫 。
杜
秋
甫 诗
兴 八 首 ( 其
三
一 )
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首联共写了哪些景物?
急 高 哀 清 白飞
风 天 猿 渚 沙鸟
设身处地想想,这些意象的特 点是什么? 清冷、凄清、萧条…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绝句一二四句必须押韵 ,律诗二四六 八句必须押韵。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杜
咏 怀
甫
古 迹
诗
( 其
三
三 )
首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三)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一共5首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 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 大历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 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 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 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 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 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 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 现愿望。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 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 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 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
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
八 他乡作客;
经常作客;
悲 年过半百;
体弱多病; 登高怀远; 亲朋不在。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根由: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不仅指国家艰难,更有自身命 运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 (晚年),且浑身是病,此时的杜甫老 人想的更多是自己艰难的一生。他既忧 国、忧民,又忧身。
主旨情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大历五年)),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 “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 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 圣”。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 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 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 心壮志。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 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 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 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 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 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 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 岳》。
《登高》通过登高所 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 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 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 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 时叹己的情怀。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天宝五年(745)至十四年(755),杜甫
二 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 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
长 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 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
安 义创作方向。
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
年 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 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整体感知: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 “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 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 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颈联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 伤感。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 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
这首诗给我们 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 象?表达了这个人物 的怎么的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一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
归,思念故乡的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