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
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
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关键词:邻里单位、生态环境系统,山水住区
1国内外研究背景
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
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
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
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
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位模式的确立为
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
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
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
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
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
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
种规划组织形式。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
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
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
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
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
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
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
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2居住小区的研究
2.1 居住小区的概念
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
规模在300-10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
为组团;规模在3000-5000户,人口在10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6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
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
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
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
居住小区指规模在3000户,人口在10000人以上,并
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
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
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大大增加,除了受
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
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2.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
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
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
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
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
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2.4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
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
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
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
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3居住小区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
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3.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
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
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3.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
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
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3.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
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4住宅小区规划,具体需要考虑的建设方面
4.1 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二是居住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
居民交往和休憩、
锻炼。
4.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
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特色的
主题。
居住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
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
善于发挥地段优势。
居住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
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4.3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系统
在居住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
对空
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要充
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
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科学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
清新,赏心悦目"。
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4.5 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
次性的要求。
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
居民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席文洪,2010.
[3]《居住区详细规划》.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市镇设计》.[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尧译.
[5]《住区规划模式》.王笑梦,清华大学出版社.
[6]《集合住宅小区规划》.小泉信一著,王宝刚译,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