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力作用的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的教学设计

回答:先堆积颗粒大的,后堆积颗粒小的。
堆积物的大小、多少与外力作用的强弱和遇到的障碍物有关。
限时讨论,找学生完成。
回答:湿润、半湿润地区
展示南溪河流及龙缸地貌图片,
知识网络
图片及文字
视频拍摄学生的实验,并进行小组讨论
展示图片
展示龙缸溶洞。
将前面的实验视频重播
图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示图片
图片
课堂小活动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水息息相关。
教材先阐述外力作用的的概念与塑造方式,再依次对每一种塑造方式进行阐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在更加熟悉自己家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一些自然界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但是长期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往往忘记去观察身边的世界。所以在课堂中运用了众多的图片、视频,并通过实验来引导,是地理更加生活化,从而提高他们联系实际,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周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1、细节地方需要改进:
2、语言的表述出现重复:
3、让学生做完实验后,没有让做实验的学生进行发言,来讲述在实验中所看到的外力作用,是观看的学生和实践者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了解学生思维方式,便于后期的地理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以流水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流水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并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课堂中学生活动设计比较恰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所讲的大部分内容都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4、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些生成性的知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可贵的是在课堂上由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形成的一些火花。比如在学生讨论堆积物堆积顺序及原因时。
外力作用
--------以流水作用为例
课题名称: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例)设计者:李 文 雄
单 位:南 溪 中 学授课年级:高2020级地理备课组
章节名称
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例)
学 时
1课时
课标依据
运用身边有关的外力作用的地理图片来深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地理源于生活,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标分析:
1、风化作用
2、流水侵蚀作用
3、流水搬运作用
4、流水堆积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结合指导教师王玉婵老师及各位同事的评课,我感觉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下面几点:
1、教学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外力作用概念并掌握了基本的塑造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观点;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对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变化原因、塑造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而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活动,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演示、动画的模拟则很好得突破了这个难点。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导 课
设 计
展示视频,在视频中展示云阳的山水地貌,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图片声音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 课
教 学
设 计
转承: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你们熟悉的图片吗?有哪里的照片?那你熟悉这几张照片吗?今天我们的课程从南溪开始,以云阳的流水作用为例,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绿水青山
展示课题:
外力作用
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动力。
在图中展示南溪中学周边的图片,以此加深学习对不同风化作用的理解。
让学生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属于冲蚀,什么样的属于溶蚀。是冲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更加清晰化,不易混淆。
可以让学生体验河流的搬运,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运用理论来分析周边地理现象的能力
展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外力作用?
2、流水侵蚀
(1)流水冲蚀
展示流水冲蚀图,有云阳的V型谷、峡谷,南中周围的瀑布图,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2)流水溶蚀
可溶性岩层遇水溶解形成的地貌。展示龙缸溶洞。
3、流水搬运
流水搬运是把风化物和侵蚀物移动,并向堆积地貌提供大量的物质。
4、堆积地貌
展示堆积地貌图:有南溪中学周边的河流堆积地貌图,也有堆积的平原地貌图,还有山前的冲积扇和入海口处的三角洲。边看图片,边讲解各图片的成因。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外力作用加深理解认识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分布及成因。
(2)外力作用主要有四种,除风化作用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都以云阳的流水作用为例。在每一个外力作用中附有周边熟悉的景观,使学生在熟悉自己家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这节课标准要求的重点,对外力作用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转承:不同的堆积地貌形成在河流的不同位置上,上那么这些堆积是如何堆积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不同颗粒的堆积物按什么顺序堆积的,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讲评过程中展示河流上下游堆积物变化图
转承: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那么对于这几张图片你门能找到它们的家吗?小组讨论并把上面的这几张图片拖到相应的位置。
5、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展示一些搜集的有关外力作用的图片并做成视频的形式,以身边的实际为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实际生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2.通过欣赏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邢台的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总结这些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流水地貌在世界的分布?
课堂总结:
回答:
有,
南溪、云阳
观看图片
回答:南溪镇
回答: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塑造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回答: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限时,分小组讨论,
-----以流水作用为例
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0页外力作用中的第一段,并找到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塑造方式,
那么我们先来学习风化作用,讲授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并展示相应的风化作用图。
1、分化作用
转承:风化作用所产生的松散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那么除了风化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作用呢?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实验来观摩一下。请学生来做实验,有老师进行拍视屏,便于学生观摩。
回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
C、U形谷、喀斯特地貌D、三角洲、冲积扇
(2)判断对错:
我国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
答案:1、D2、错
板书
设计
外力作用
——以流水作用为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自然景观过程的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4)讨论研究法:分小组进行讨论,建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形象、直观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重点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
教学难点
据景观图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引导
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1)试验引导法: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掌握知识点。
(2)问题引导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水到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