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五、教学重点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
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见PPT七、教学过程★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
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
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
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
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
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需要接受教育(狼孩)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
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2、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
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
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
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分化与统合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皮亚杰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
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
(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
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
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
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
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学习优势的发展观: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一)关键期“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它也被称为“敏感期”。
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
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
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
例: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
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
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
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
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
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
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
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
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
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
书P48。
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
(例: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
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情绪控制)(二)关键期的价值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胎教盛行。
优秀人才成长经历: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
”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
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