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思想篇
Hale Waihona Puke 20世纪初主要观点
师夷长技 以制夷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激进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和科学
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传统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和科学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
特点: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 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 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学史感悟
他们试探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希翼着“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他们小心翼翼投入“变法维新”,他们为“应世界 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们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目标的实现苦苦奋斗;在一次次军事的惨 败、经济的衰落、政治的朽、外交的无能后,他们终于发现并欢 呼“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 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他们勇敢地投入对 这种革命的学习、模仿、实践和创新之中。在即将建立一个新的 共和国之前,他们冷静并坦陈:“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 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 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学史感悟
在“邓小平的时代”,全面改革、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成 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激发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力和 动力所在。这场伟大的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做为一 个开拓者、探索者,邓小平给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新的课 题。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他还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 是他给世界留下的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思想篇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
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
量。 ——《大国崛起》
思想者
导
言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 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 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 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 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 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1900 1901
鸦 片 战 争
第二次 中法战争 鸦片战争
甲 午 战 争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魏源
林则徐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19世纪 林则徐 地主阶级 魏源 40、50年代
19世纪 9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学史感悟
中国昨天的历程、今天的成就、明天的蓝图,与无数革命先 烈紧紧交织在一起。仰望历史的天空,回溯百年前的中国,也许 得像历史学家告诉的那样:为了深刻地掌握现在、准确地迈向未 来,我们必须深入地去了解过去...... 一百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难于国外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在其一篇时评中写下这段话来概括当时的中国:“而今于东方大 陆,有最大之国,最腴之壤,最腐败之政府,最散弱之国民...” 当时,古老的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创局。 历史茫茫的沧海,巨澜涤荡;百年悠悠的 岁月,风云际会。一批批的仁人志士、先 进分子,以“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 而不问”相激励,并由此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