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高中思想政治校本主题教研记录本

中学高中思想政治校本主题教研记录本

中学校本主题教研案例学科高中思想政治教研主题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考复习课时间目录内容页码主题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03)学习与思考 (04)问题研讨 (05)说课稿.........................................................06-08 说课和点评 (09)说课反思 (10)研讨课一度教学设计.........................................................11-12 观课记录1 .........................................................13-14 观课记录2 .........................................................15-16 课后点评.........................................................17-18 教学反思 (19)研讨课二度教学设计.........................................................20-21 观课记录1 .........................................................22-23 观课记录2 .........................................................24-26 课后点评 (27)教学反思 (28)题教研活动过程记录 (29)主题教研活动反思 (30)主题教研活动设计方案学习与思考问题研讨说课稿说课和点评说课反思研讨课一度教学设计观课记录观课记录课后点评教学反思研讨课二度教学设计21观课记录观课记录课后点评教学反思主题教研活动过程记录主题教研活动反思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教学有效提问案例研究——以《市场配置资源》会考复习课为例(人教版必修1)杨静李佩青一、研究背景“善学须善问,善问必有得”,课堂教学提问是连接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途径。

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这些思维兴奋点连成思维流,旋成思维圈,形成思维场,使课堂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认知内驱力的牵引下,更好地完成自主建构的过程。

然而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这就是说几乎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从而也使得所谓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思维品质的开发和学习质量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滞。

因此围绕学生“思维兴奋点”研究教学提问的设计是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窗口。

本文以《市场配置资源》会考复习课为例,反思教学提问设计的有效性。

二、教学片断会考不仅仅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考学生对时事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上确定既贴近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社会热点:房价现象与国家宏观调控。

教学片断一材料:在高房价驱动下,房地产业一哄而上。

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踊跃,炒房客利用房价的暴涨快速买进卖出;房地产开发商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

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上述材料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哪些局限性?有什么危害?生1回答:盲目性。

师问:从哪些材料体现出来?生1还没来得及回答。

师再问:盲目性是什么意思?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盲目性的背后是什么?生1不知如何回答。

生1坐下。

师问:材料还体现了哪些局限性?生2:滞后性、自发性。

师问:这些局限性有什么危害?生2对照书本读一遍: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教学片断二高房价下诚信失落:在楼市疯狂期,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开发企业恶意炒高房价,捂盘惜售;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得诚信者得楼市。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师引导: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就是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请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来回答问题。

学生没有参与讨论,更多地同学赶紧翻书。

生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追问:你再从“为什么”角度来回答。

生3读书: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师问:那该怎么做呢?生3把书本上关于信用那段继续读完。

其他学生沉默着。

教学片断三材料:2009年至2010年初,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

通知指出: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遏制房价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师讲解了三种手段的区别,特别讲解了经济了手段。

让学生来谈谈措施。

生4分别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列举措施,但气氛不是很活跃,很多学生很茫然。

师最后从供给增加与稳定需求两方面加以引导并把措施归类。

三、反思与改进1、深刻反思,细细寻因从教学的三个片段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学生看到设问,直接拿书本知识一读了事。

从而反映出问题设计尚缺乏一定的思维质量,也说明教学提问没有触摸到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细思量,教学提问为什么没有触摸到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服务于教学提问的情境设置欠细腻化。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特征更是要求创设具体的情境,把课堂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因此选材十分重要。

从辅助三大问题设置的三段材料来看,第一段材料与第二段材料有雷同,且都从反面设置,更为重要的是这两段材料概括性太强,不具体不生动不形象。

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房价现象学生有所关注,但了解的深度毕竟不够,因此要形成“思维兴奋点”必须把材料细腻化,在整堂课的材料给出过程,让学生慢慢对房价现象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拉近学生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的距离,学生才会有“兴奋”的感觉。

其次,复习设置问题时必须做到材料与知识相对应,即记住知识点就能够从材料中寻找到有效信息的理想状态。

由于材料粗糙,于是学生就跳过材料直接寻找书本知识一读了事。

(2)问点设计忽视学生逻辑思维。

①问点的顺序安排有所偏差。

所谓问点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问点的设计其实就是对教材的把握问题,可以说若问点顺序存在问题也就是对复习知识的结构处理存在问题。

从历次考试题目来看,往往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手段结合起来考,因此复习的时候也把这两块知识放在一起讲解,从思维的逻辑上就比较顺,容易形成思维流和思维场。

可见,问题的逻辑性对引发“思维兴奋点”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而从教学三个大的设问来看,把“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得诚信者得楼市。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插在市场调节的缺陷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使得思维链短路,故引不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②问点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还有所欠缺。

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侧重对知识的关注,而对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表现不突出。

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与生成是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关键。

从比较、分析能力来看,教材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要处理得当,让学生充分调动辩证思维去看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其次在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时,既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更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上,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出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作用。

然而在预设的问题中没有体现这个问点,因此复习内容从情感上是缺失的,从知识深度落实来看也是缺失的。

可以说没有思维深度的题目,没有环环相扣的问点,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也就落空了。

③问点难易程度和精确度把握还不是很到位。

如第二个问题“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得诚信者得楼市。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这本是一道辨析题,辩证地看待两句话“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得诚信者得楼市”。

特别是第二句话答题范围太大,一不能紧紧围绕“信用”的知识去答题,二对学生的要求有点拔高了,故学生只有茫然无措了。

再如第三个问题“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遏制房价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这考查学生区分三种宏观调控手段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对时事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然而学生感觉手段好答,措施难答,问题在于学生对房价过高的原因不甚明白,又平时关注时事不够,于是就难以下手。

2、重组材料,重设问题根据以上分析,要引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需做到三个方面。

(1)丰富材料,提供情境,一堂课讲一个“好”故事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必须关注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悟以及本框内容的重难点知识。

一堂课不能胡乱照搬所选主题的所有社会新闻,也不能蜻蜓点水地选取几条国家政策了事。

整堂课让材料故事与所讲知识丝丝相扣,材料与材料之间递进深入,在课中深入剖析案例让故事走向高潮,从而实现材料为知识所用,知识为材料解疑,最终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品格的提升。

在二次修改过程中,在第二个片断的故事中将“房价虚高”的原因深入并细腻化,让学生了解时事背后的深层和复杂的因素,为学生思维发展搭了必要的“脚手架”,从而为深入探究提供了可能。

在第三个片断中,选取“房价虚高”的具体原因之一: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角度,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讲故事“‘太狠了,开盘就涨4000元!’案例”,将学生的兴趣继续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体悟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及思考每个市场主体该如何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