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OLON干膜培训资料.pp t解析

KOLON干膜培训资料.pp t解析

外层制作原理阐述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整体流程(正片): 菲林制作
板 面 处 理
贴 干 膜
曝 光
显 影
图 形 电 镀
褪 膜




正片:干膜被显影掉而裸露出来的线路为需要保留的。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整体流程(负片):
菲林制作
板 面 处 理
贴 干 膜
曝 光
显 影
项目 优点
缺点
化学处理方式
机械研磨方式
喷砂研磨方式
1、铜面均匀性好;2、 1、设备简单易操作;2、1、可去除板面所有污
去油污效果好;3、 毛刷耐磨;3、成本低 物;2、能形成完全砂
去掉铜箔较少且基材 廉。4、磨刷的刮削作 粒化、均匀、微观粗糙
不受机械力影响,适 用能有效去除大部份污 多峰之表面;3、对板
• 定义:利用感光材料,将设计的线路图形通过曝光/显影/ 蚀刻的工艺步骤,达至所需铜面线路图形。
贴干膜 菲林制作 菲林检查
曝光
贴干膜:以热贴的方式将干膜粘贴在板面上
菲林制作: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线路图形 plot在菲林(底片)上
菲林检查:检查菲林上的杂质或漏洞,避免 影像转移出误。
曝光:利用紫外光的能量,使干膜中的光敏 物质进行光化学反应,以达到选择性局部桥 接硬化的效果,从而完成影像转移的目的。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 贴膜注意或建议事项:
1、板件预热贴膜有助于干膜的最佳贴合,预热温度一般在60-80℃; 2、板件贴膜前板面的粘尘处理,以除去前处理时板面未能水洗干净的铜粉、浮
石粉或空气中飘落在板面的粉尘颗粒等。注意某些厂商所提供的粘尘胶纸可 能有掉胶的可能而对板面造成污染。 3、前处理线收板位置如有除静电装置可减少板面吸附空气中粉尘颗粒。 4、一般情况下,前处理过的板件应在2小时内贴膜完毕,以免新鲜铜面再氧化。 5、一般情况下,贴膜后的板件应在24小时内曝光完毕,但贴膜后的板件至少停 放15分钟方可曝光,以使干膜的附着力促进剂与铜面结合更牢。 6、贴膜后的板件应待之冷却到室温方可收板、叠板及曝光。 7、收板后的板件叠放时应避免硬物特别是尖锐硬物的挤压或撞击,以免损伤干 膜。 8、不同干膜在贴膜时所使用的速度、温度、压力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贴膜的出板温度应在50-80℃之间。 9、应注意贴膜辘左中右的压力、温度均衡(见前两页阐述)。 10、贴膜辘有损伤时应及时更换,否则易使干膜贴合带来气泡。 11、不管是手动机还是自动机,都应尽量使干膜切口整齐无明显膜碎。 12、对不同尺寸的板件,应尽量选择尺寸合适的干膜,以减少膜碎的产生。自动 贴膜机一般可以做到板件四边不露出多余干膜,既可减少膜碎的产生,又可 降低干膜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干膜成本。 13、不同干膜的封孔能力不同,有封孔要求的板件应调整贴膜参数以使干膜兼顾 获得最佳封孔能力及附着力。
• 确认前处理效果的水膜破裂测试方法: 经过清洁处理的板面,浸泡于纯水(D.I.水) 中,垂直提起,观察并测量整个板面的连 续水膜不破裂所持续时间。
不同的前处理方式能得到的水膜破裂时间 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机械研磨方式要 求为大于15秒,化学处理及喷砂研磨方式 则要求大于30秒。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合于薄板的处理。 物及板面杂质。
件尺寸稳定性好。
1、对重氧化难以去 1、薄板处理困难,易 1、浮石粉对设备易损 除;2、去除铜面铬 拉伸、卷曲;2、易造 伤,设备维护、保养困 钝化层不理想;3、 成定向划痕,导致干膜 难;2、浮石粉易滞留 废液处理难。4、无 不易填充而带来附着问 板面。 法整平由于电镀所带 题;3、均匀性差并可 来的板面凹坑及铜粒。 能带来胶渍污染。
对于机械研磨方式工,可通过考察磨痕来确认板面的研磨均匀性,一 般磨痕控制在10-15mm.
不管使用哪种方式,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清除板面(包括孔内)的各 种污染及氧化,以获得一个铜面新鲜、洁净、微观粗化、均匀的板面。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 常用三种前处理方式的优劣比较
以下就“喷砂+超声波浸洗”的混合处理方式进行阐述。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 定义:将镀后铜面机械粗化及超声波孔内清洁,便于之后 工序的干膜有效地附着在铜面上。
酸洗
(水洗)
水洗+火山灰
(水洗)
超声波水洗
热风吹干
酸洗:除油脂及板面氧化 水洗+火山灰:板面粗化及孔内清洁 超声波水洗:提升孔内清洁能力及板面清洁效果 热风吹干:将板面及孔内吹干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流程
主要参数
应用物料
酸洗
速度、压力、浓度
硫酸
水洗+火山灰
速度、压力、火山灰量 火山灰
超声波水洗 干板
速度、压力
----
速度、风量、温度(6ຫໍສະໝຸດ 80℃)滤尘网前处理效果的定义:水膜测试膜破裂时间≥15秒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蚀 刻
褪 膜
负片:干膜被显影掉而裸露出来的线路为被去除的。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 前处理的目的:
未经任何处理的铜面(包括原铜表面及电镀铜 面),因其表面可能附着氧化物、污渍等,必须 经过前处理彻底有效的清洁,同时增加铜面的微 观粗糙度,以使干膜在贴合过程中对铜面具备更 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能更牢靠地附着。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 贴膜的关键控制一:压力均匀性 1、通过压痕来考察整支热压辘对铜面的压力均匀
性。一般压痕控制在8-10mm,如下图。
2、通过感压纸的压痕颜色深浅来判断整支压辘对 铜面的压力均匀性。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 贴膜的关键控制二:热压辘温度均匀性 通过镭射测温仪测量热压辘的温度分布,一般可 取5点作参考,温度范围在±5℃内为合格。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 干膜构成:
聚乙烯保护膜:覆盖在感光胶层上的保护膜,以分隔感光胶层的成卷,也可防止 灰尘等污染; 光致抗蚀剂:感光聚合主体; 聚酯薄膜:保护感光胶层在曝光前以免被损伤,曝光时阻止空气氧入侵破坏游离 基而导致感光度下降。
影像转移过程图例(正片)
基材
影像转移过程图例(负片)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流程 贴膜
主要应用 应用物料 参数
实用图例
温度、压力、干膜
速度
(Kolon等)
菲林制 透光度 作
底片(柯达 等)
曝光
曝光能量、 底片(柯达 时间、抽真 等) 空
显影 浓度、温度、碳酸钠、消 速度、压力 泡剂
影像转移(Image Transfer)
贴膜方式:1、干法贴膜;2、湿法贴膜。 以贴膜机分:1、手动贴膜机贴膜;2、自动贴膜机贴膜。
前处理工序(Surface Pre-treatment)
• 前处理的常见几种方式:
1、化学处理方式。 通过(电解)除油+微蚀(+超声波洗)对板面进行处理,通常用在内 层板的前处理。 2、机械研磨方式: A、针辘磨刷; B、不织布辘磨刷; 3、喷砂研磨方式 A、高压喷射; B、低压喷砂+尼龙刷研磨; 其他辅助方式:超声波浸洗。 等等,有些厂家有时还会结合几种方式搭配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