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目前,中医学临床诊断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仍 然是主要依据之一。纵横比较教材中针灸治疗的辨证 诊断,考察针灸临床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针灸治 疗的辨证诊断与中药内治法的辨证诊断雷同,没有体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年 1 月第 33 卷第 1 期
现出针灸疗法的特点,与针灸的临床实践脱节,是针 灸临床研究需要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20]。而根据中 医学关于内脏疾病通过经络系统反应到体表一定部 位的学说,结合临床构建的穴位诊断法,正体现了传 统经络诊断的特点,同时,穴位诊断法相比于现代诸 多临床诊察手法具有方便易行、无创伤、费用低、 能较快得出初步检测结果且易于推广的特点,适用 于农村卫生所、厂矿、学校医务室等基层医疗单位, 具有很高的临床和理论价值。 3.4 改进方法
大量的古代文献与现代论述为穴位压痛诊断法提 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方法的临床运用与科学研 究提供了指导。
2 经穴压痛诊断法的近现代研究 2.1 提出与初步运用
刘天健[9]首先报告了穴位压痛辨病诊断肝炎的例 子,并发现在50例肝炎患者中,由36例患者在背部肝俞 穴出现压痛,而肝俞穴在解剖上与肝脏无关,由此可以 初步说明古人定之为肝俞的合理性与穴位诊断法的可 行性。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10]自1970年开始研究穴 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即是在普查穴位压痛的基础上,分 析不同疾病在穴位上的不同反应规律,制定各种疾病 的诊断穴组,再用既定穴组检查受检病员,得出西医诊 断。利用本方法验证住院患者1308例(39种疾病),诊断 符合率为94.7%;在医院门诊部试诊387例(17种疾病), 诊断符合率为77.5%。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疗 科[11]利用本方法诊断溃疡病患者136例,其中完全符合 49例,占39.0%;基本符合29例,占21.3%;部分符合19例, 占14.0%;不符合39例,占28.7%;总符合率达74.3%。 2.2 总结与临床推广
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 科发展的基础[20]。所以要想使得穴位诊断法得到发 展,改进测试方法和建立客观的量化标准是当务之 急。笔者在此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因压痛阈评测方 法的特性、评估方法的高信度和高效度及合理的应 用,为试验室和临床疼痛评估及处理的研究提供了 较为客观的评价手段 , [21] 曾有报道通过测量人体皮 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 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22]。为了使穴位诊断法具有客 观标准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引用压痛阈测试 仪和压痛阈作为本法的评测手段和评价标准。第二, 本方法立足点在于初步诊察疾病,对于进一步确定 该疾病性质类别,仍需借助现代诊察方法。第三,本 法可与其他诊断手法共同使用,在拓宽其临床运用 范围的同时,使得其信度也有所提高。例如可以尝试 与耳穴诊断配合,即在原有体穴诊病的基础上加上 耳穴,耳穴诊断疾病在临床早有运用,且曾有报道耳 穴诊断与压痛阈值评测方法结合的实例[23]。
Shanghai J Acu-mox, Jan 2014, Vol 33, No 1
行经穴观察,发现对136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 窦炎等患者,用胃肠钡餐检查诊断验证经穴压痛诊断 结果,其符合率为90%,证明内脏与体表有一定的相应 关系是不容置疑的,病情好转或痊愈,这些压痛点压痛 程度减轻或消失;100例正常人和患者自身下肢胆经穴 位很少出现经穴压痛点等事实,证明这些经穴压痛点 的产生是与胃肠病变相联系。叶关金[15]将本方法用于 消化系统常见病鉴别诊断,26例患者中有8例溃疡病均 经纤维胃镜证实;11例阑尾炎患者中有7例经手术证 实,4例保守治疗后临床诊断;8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 均经B超诊断,其中3例手术证实;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 者经纤维肠镜诊断。 3 穴位诊断法的思考与展望 3.1 研究现状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工作者应用现代 科学手段从声、光、电、热等不同的方面对经络诊断 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 , [16-17] 然而被归为传统经络诊 察方法的穴位诊断法却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 野[18]。检索文献不难发现,对于穴位诊断法的报道只有 10余篇,近10年来的文献仅为6篇,本法研究力量之薄 弱显而易见,现状不容乐观。 3.2 存在问题
刘文龙[13]报告湖北省麻城县人民医院肿瘤防治 小分队运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对55000多人口中30 岁以上16 536人进行食管癌普查,经过脱落细胞学和X 线检查,确诊11例患食管(贲门)癌,其中早期2例,占 18%,按总人口计算,总患病率为20/10万,他认为这一 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张文亮[14]对胃肠常见病进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10026070) 作者简介:王诗惠(1991 - ),女,2010 级学生 通信作者:刘清国(1963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作用
的机制研究,E-mail:liuqingguo999 @
1.1 古代著作文献 古代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经穴压痛诊断法,但
现代医学工作者也对穴位诊断法进行了大量研 究。在中西医结合诊疗现代疾病方面,朱豫人[2]在临床 诊疗神经衰弱时发现,在掌握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基础 上,结合压痛点的诊断并灵活辨证治疗,其效果是特别 令人满意的。毛品恕[3]曾利用经穴压痛诊断法对急性 上颔窦炎进行诊断,发现 28 例患者的压痛点均能被检 查出来。刘澄中[4]对循经性疼痛和异样感现象作了大 量研究,以证实古人论述的循经症候群客观存在。陈子 富[5]曾在常规取穴治疗牙痛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运 用经穴压痛诊断手法,按压患者厥阴俞痛点,刺之立刻 见效,乃知此心主代神明之府而行令所致也。祝总骧 等[6]曾报道对 475 例胃、肝、肺、肠、心及肾病的患 者进行了穴位检查,发现不同的病在不同的穴位有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年 1 月第 33 卷第 1 期 文章编号:1005-0957(2014)01-0091-03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综
·91·
述·
王诗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杞,刘清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 穴位诊断法临床效果确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价值,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该文通过分析文献与结合实践思考, 从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旨在对穴位诊断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 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针灸学;穴位诊断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91 Research Survey and Prospect of Acupoint Diagnostics WANG Shi-hui, LONG Ji, LIU Qing-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Acupoint diagnostics has clinically a definite effect. The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to further raise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this article, acupoint diagnostics is expound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its theoretical basis, recent and modern research survey, and future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prospect, so as to help 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diagnostics. [Key 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cience; Acupoint diagnostics; Review
盖国才教授于1970年依据经络理论,基于对“经络 是内脏的反应带,穴位是内脏的反应点”这个认识,探 索了现代病与中医穴位的对应关系,总结了一套比较 完善的“定位穴”和“定性穴”,经过筛查和验证,终 于在人体穴位中确定了195种常见病的配穴,创立了 “穴位诊断法”。本法在创立之初得到一定重视,并取 得了相应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医疗条件制 约,本法近年来并未取得进步,并且在临床也较少应 用。由于本法具有临床意义,并尚存较大改进空间,笔 者现对穴位诊断法进行论述总结如下。
作为按诊的一部分,本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得到重视 并被多次提及,正如《灵枢•背腧》:“欲得而验之,按 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即是通过按压经络痛 点,确定其相对特异性,从而明确五脏俞穴所在。《素问 •调经论》:“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灵 枢•经水》:“审、切、循、扪、按及视其寒温、盛衰。” 这是诊断疾病必须采用的方法。后唐代《备急千金要 方》中提出“以痛为腧”、“灸刺皆验”等阿是穴观点, 既是现代所谓压痛点,亦与经穴压痛诊断有诸多联系。 1.2 现代报告论述
纵观以往穴位诊断法,束缚其发展的问题主要有4 个。第一,疼痛程度评测方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 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不够科学、客观,疼痛级别量化 标准(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有皱眉、 呼痛为“+++”,检查时因疼痛拒按者为“++++”) 缺乏信度,测评结果极易受测试者按压力度,受试者耐 受性差异等因素影响。这也是中医一直存在的问题, 没有客观的量化依据,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而且 其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感觉等很多主观因 素。这一切不仅会造成疾病的空间定位方面的分歧(辨 证分歧),而且给中医学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 难[19]。第二,通过本办法诊断的疾病,属于何种性质类 型(如炎症、溃疡、激惹症等),目前较不明确需进一步 研究总结。 第三,西医对于诊断疾病也有类似的压痛 诊断方法,二者是否存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 第四,本方法的研究范围过窄,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临 床,需要和其他诊断方法兼容并蓄,才能更好发挥出作 用。 3.3 研究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