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重点七月侍坐读音词性意思解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其中第一个“如”的意思是选择连词或者,第二个“如”的意思是提起连词至于;“俟”的意思是等待。
2《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大火星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十一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双声___联绵字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而”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间的并立转折相互关系。
4、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以”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相当与“而”。
5、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于”的词性是助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被动6古书旧注中见到“屯,音肫”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至于“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7、“仅”在古代有几乎,将近义,如《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8、在“汉王与义帝发丧”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9、在“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10、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后一个“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用与被动。
七月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
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
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
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
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
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
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
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
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
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
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
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
高声齐祝万年寿解释词义(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加:更加(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没有(3)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为:被(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若:如果(5)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
的方式手段(6)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乎:表示处所(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柔桑:嫩桑叶(9)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意为“哪一个更”(10)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二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最少两个》重点判断句被动句重点虚词:连词副词介词语气词代词(无定代词(或莫)语气词熟悉词性和用法三名词解释重点七音:音韵学术语。
古人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七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训诂:训诂这两个名称,笼统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叫做训和诂。
例:汉代高诱作《淮南子注》,于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
五音七音: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声音论》;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来的。
所谓:“五音”,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牙音,齿音,舌音,喉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集解: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包含集注,集传,集释。
例:朱熹的《孟子集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四解释词语:七月和侍坐虚词副词–曾莫古今意义代词- 或莫肯定与否定无定代词连词 -然然则然而语气词说明:词性用法何种语气语法重点宾语前置的种类:(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无定代词或”和“莫”部分:“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