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案例的片段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数学课更是如此,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 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那么何谓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C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问题情境,我们不妨给问题情境下一个定义:所谓问题情境, 是指个体对客观方面的问题作出主动反应,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乂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能形成问题情境的,能否形成问题情境,关键是要看问题能否刺激并引起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上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就不能形成真正的问题情境C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
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
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
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下面笔者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一)乏味无趣“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
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
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如果没有学生的那句“一点都没有趣”,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家可能认为总体来看它还是可以的。
教师在授课时,她有一种创设问题情境意识的伴随,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
但是,为什么最后换来的却是学生会有种“无趣”的感觉?难道这不应使我们深思吗?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儿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
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何以能感兴趣?这段教学是三年级的内容,像这类游戏式的问题情境,似乎成了低年级数学课的保留节目,这一类的问题情境,在笔者看来仅适用一年的学生。
因为在这样所谓的游戏式的问题情境中大多数学生都只有“看”和“听”的份。
一开始,对于刚步入校门的学生来说,屏幕上的动态画面还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时间长了,这样过于单一的方式就很难再激起他们深层次的兴趣了。
(二)目的不明“9加几”教学片段(有改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书中游乐园的主题图,并随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
(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 3 (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上面这三种回答,一定不是这位教师想要的,学生这样的回答,一时间让她措手不及。
可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学生故意扰乱课堂?或是他们有意不想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看来,问题就是出在教师身上了。
上述的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
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
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
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
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脱离生活“四则混和运算”教学片段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
星期天,老师来到商场,看中下面两种款式。
第一款:4件共456元。
第二款:每件121元。
师:哪种款式便宜?便宜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121-4564-4师:这道题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口述运算顺序……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
”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是,她创设的这一问题情境,没有尊重生活规律,随意更改了事实,使得问题情境与实际生活不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这就是说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是现实的,要符合生活实际的,因为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容易调动己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我们的教师再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前,不假思索,不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想法。
这样怎么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他们怎么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简单庸俗“折扣”教学片段师:老师这件衣服漂亮吗?生(齐说):漂亮!师:对于这件衣服,你想说什么?生1:老师,你这件衣服是哪儿买的?生2: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生3:这件衣服是哪儿生产的?什么牌子?(省去一些更不着边际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中,除了第二名学生提的是有关价钱的问题外,其他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毫无关系,如果仅从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中看,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位教师要做什么,用意何在?教师只是把生活中一个实际问题原原本本地拿到课堂上来,以此充当问题情境,而这样的缺乏数学化加工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提出有意义吗?表面上来看好像很热闹,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但这样的提问,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挑战性呢?这些漫无边际的发言又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多少联系呢?问题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何以称其为“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它又算不上是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在“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探究一建立数学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己构成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并可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但是,当我们审视、反思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很多低效的现象。
并不是每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能引起学生们积极思考,对于那些浮浅的问题,学生脱口而出;而对于那些极难而又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问题,学生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找不出正确答案,从而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如何避免问题情境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从而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杨庆余教授曾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指出:“所谓有效,首先是指创设的问题是儿童感兴趣的,能激发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经验支持的,且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提出问题或假设的;第四,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尝试和探索的。
”受此启发,笔者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教学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特别是小学生,趣味性的知识可以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营造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某教师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谜语幻灯片,再配上背景音乐,乐终让学生说出谜底,并说明为什么?谜语如下:(1)兄弟两个来竞走,哥哥倒比弟弟短,弟弟走了十二圈,哥哥刚好走一圈。
(猜一物名)(时针,分针)(2)说上午不是上午,说下午不是下午。
太阳当空照,两针合一处。
(猜一钟点)(12点)(3)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点整。
(猜一钟点)(6点)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的喜好,这位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编成谜语,让学生猜,从而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这样既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创设目的性问题情境从上述的问题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师提出了宽泛、且没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才导致学生的回答一片混乱。
因而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目的性,提出有目的指向性的问题。
问题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一节课的问题很多,如果不加选择往往会使问题繁杂而缺乏中心,抓不住重点、难点,从而造成事倍功半。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时,首先要服从教学目标,考虑要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学会何种技能,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提炼出能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中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某位教师在进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蚊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