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情境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情境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完成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对一切都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和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
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浓,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善于创设“情境”,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一改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能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自由空间,搭建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
那么,如何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情境呢?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境的趣味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数松果”时,我这样导入: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小松鼠早早地起床和妈妈上山采松果,它们采呀采呀,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采了一大堆了。
松鼠妈妈说:“孩子,妈妈歇一会儿,你数数我们今天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时,我让学生给小松鼠出主意,怎样数又快又不容易数错。
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优化数法,引
出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这样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
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很自然地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注重提高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创设情境”只看做是提高灌输效率的手段,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如有一位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可爱的小白兔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
兴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
可后来,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首先是小白兔图片+复习题,其次是小白兔图片+例题,再次是小白兔图片+练习,最后是小白兔图片+总结。
教学过程简单地附着小白兔图片,就能叫情境吗?事实表明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要符合与学生年龄相当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多种表现形式,把数学情境创设得有意义、有实效,使情境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开放性
目前,教材中的很多题目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做了简化,条件充分,问题明确,答案唯一。
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地选择。
因此,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发,体验创新的快乐。
例如,复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24个乒乓球装袋,每袋装的个数相同,可以装几袋?你能想出几种装法?请写出算式。
”教师通过这类练习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样数学教学就会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以,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创设有实际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责编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