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1.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商品的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具体劳动是同自然物质结合起来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的。

2. 借贷资本家得到的利息应该相当于平均利润。

参考答案:此观点不正确。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本。

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资本,同时也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同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从而取得了双重存在。

对于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所有权资本,他要求得到利息;对于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职能资本,他要求获得经营利润。

但是,双方的要求需要从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共同获得。

于是,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般而言,利息率都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3. 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在现实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二、简答题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部门,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各自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同。

一种商品与任何他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决定于它们的价值比例,而价值比例最终归结为不同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相等,他的劳动耗费就可以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

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无法在交换中得到完全补偿。

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他不但能使自己的劳动耗费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会在交换中获得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过其个别劳动时间的余额。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受到排斥,几乎从经济生活中完全消失。

(2)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都集中于国家手中,企业和个人缺乏自主权。

(3)信息的交流是借助于行政隶属关系在上级与下级之间进行的,主要限于集中的纵向传递。

(4)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内容上以实物计划为主,实物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为评价、考核各级行政部门与企业绩效的主要标准。

3. 简述什么是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是指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客观经济实体,是世界各国通过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世界经济和全球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世界经济是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

三、论述题1.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含义?参考答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意味着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还意味着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即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获取等于要素价格报酬的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

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劳动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对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的影响。

这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和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当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2. 试论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

参考答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揭示由于这些矛盾的作用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实质上表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同社会需要相协调,从而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和经济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性质,使得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表现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以商品流通为媒介的自发过程。

社会生产所需的比例关系完全受市场价格的引导和支配,而两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造成正常比例关系的失调。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还表明,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尖锐矛盾。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它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而是为了资本价值的不断增殖。

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本身要求有不断扩大的市场,从而要求有不断扩大的社会消费规模;另一方面,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消费有不能适应生产发展本身的需要。

这就会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发生困难。

造成上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引起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必然经常遭到破坏。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它最终必然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能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无限空间的社会生产方式所代替。

这一结论正是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3.试述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工资形成的基础。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了工资的基础。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马克思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

四、材料题1.材料一:1978年以来,广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农村居民收入每年都有实际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趋缓。

农民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八十年代为%,"八五"期间为%,"九五"期间只有%,2000年只有%。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1978年为∶1,2000年为∶1。

即改革开放2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扩大。

近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材料二:1999年广东省乡镇劳动力为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为1531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只有耕地面积亩。

使用除草剂和抛秧技术后,农民更加空闲,农业劳动力每年实际工作日不到150天。

受耕地资源制约,农村劳动力有力无处出,人均产出很低。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发展困境。

参考答案:问题1.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状况的描述。

"二元"是指一国经济体系中不同性质的制度、技术、机制等的并存,各部门不同时代技术的并存,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并存等。

二元经济论对构成国民经济的两部门的提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问题2.(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中国在农业部门为工业扩张提供巨额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被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限制在农村而未能实现应有的转移。

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相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紧张、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农业部门则成为吸纳就业最为紧张的部门。

如果长期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使我国"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2)农业资源相对短缺①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②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还表现在农业投资不足。

③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3)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商品率低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性、半自给性,带有明显的"口粮农业"特点,为非农部门提供的商品粮极其有限,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

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延长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降低了农民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