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侯马电厂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侯马电厂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侯马热电厂厂区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山西群利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六月
目录
一、工程范围
二、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三、提交的成果内容
四、拟参与本工程项目的人员情况(见附件三)
五、拟用于本工程的主要设备情况表(见附件四)
一.工程范围:
侯马热电厂已生产运营两年,为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及生产的正常运营,现要求对该厂区域内的1号2号主机房,汽机,空冷,脱销钢架,锅炉,烟囱,扩建端,1号2号塔,事故浆液箱,工艺楼,石灰石粉仓,煤仓,氨站,油站,公司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等构筑物和设备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同时对位于马皮沟的灰场大坝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及设备安全运营要求,通过对建筑物及设备的沉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可以分析和监视建筑物及设备的沉降位移情况,以便了解地基及基座的承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为建筑质量的评定提供客观评判依据。

二.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执行的规范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

b)本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c)《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d)《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e)《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01-2004)
f)《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g)《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022-93)
h)《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074-2006)
2.设立工测高程控制网及观测方法
①控制网的布设是整个厂区进行沉降观测的前期工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沉降观测作业质量。

我公司经过多次现场勘查论证,从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布设规格及节俭费用考虑,建议布设如图所示的环形水准网,在厂区外西侧路边布设三个水准基点(BM BM1 BM2),厂区内布设10个工作基点(J1...J10),整个网布设成环形。

②在布设水准点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a 、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200米,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b 、 水准点应布设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及受振动范围以外100米的安全地点;结合厂区周围环境,
基准点布设按二等水准点
要求埋设,材质采用混凝土柱,形状见下图:
工作基点采用国标,材质不锈钢,形状见下图:
③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测量:起算数据采用搜集到的作业区域附近的4个已知高程控制点的数据,使用S82型GPS-RTK进行水准拟合测量,将国家高程基
准引测至作业区域的基准点BM上(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BM1和BM2作为BM的检核点,其高程由苏一光DSZ2水准仪+平板测微器引测而来,厂区10个工作基点(J1...J10)的高程由BM为起算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获得。

具体要求如下: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平面控制测量:使用S82型GPS-RTK测量仪器接收省CORS站信号套取网络80七参数按照图根控制测量的要求施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平面坐标。

具体要求如下:
流动站在进行RTK作业时,需要检查作业地区的GPRS网络是否稳定,网络延迟是否严重,同时也要检查作业地区周围是否存在较强的干扰源,检查观测时段的卫星图形强度(PDOP)。

流动站卫星高度角设臵为10°。

约定每次重新初始化称为一个测回。

对于控制测量(图根点),网络RTK作业要求如下:使用双频RTK 接收机及通讯模块,建议采用双星RTK接收机;使用三脚架或三脚对中杆,正确量取天线高;要求卫星图形强度因子PDOP<3;通讯延迟<3秒,可靠性100%;固定解收敛精度:平面<1.5cm;高程<2.5cm。

观测与记录方式:满足上述条件下测量3测回。

在待测点上得到固定解且需要收敛精度稳定2-5秒后,开始记录结果,每测回测量三个值,测量设臵为10个历元。

测回内三次测量值较差需满足:平面<1cm,高程<3cm,该测回结果为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否则该测回作废。

测回间较差需满足:平面<2cm,高程<3cm,该点测量结果为三次测回平均值,否则需
补测测回。

3.设立沉降观测点
①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建筑物的外墙每15~3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沉降观测点。

②同时在高低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框架结构建筑物部分柱基上设臵观测点。

③间距大约20m,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质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

④烟囱、各类塔基在十字对称位臵设臵(观测点标志样式见附见二)。

⑤标志的埋设位臵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⑥, 现该厂区区域共计布设220个观测点(甲方已埋设好),最终点位数量及位臵可根据结构设计及监理意见再进行调整。

见下图:
⑦观测仪器、方法及精度: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平板测微器及相应的铟瓦水准尺和尺垫进行二等水准沉降观测。

具体要求:
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单位:m)
注:1:表中的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
水准观测的限差要求(单位:mm)
注:n为测站数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后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施测中严格按偶数站结束测量,采取前—后—后—前的观测顺序,现场验算闭合差。

本工程沉降观测工作分两级进行:
①水准点-----工作基点
②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

在无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建(构)筑物及设备采用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7.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级精密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由于建筑物已经建成,为监测其沉降变化情况,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等点位稳定开始首次观测,三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观测,第一年观测两次,以后每年一次,连续观测三年。

厂区动力设备的监测频率另行安排,建议每年一次。

8.稳定标准
①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规范要求:“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②根据本工程基础持力层情况并结合其他多项类似工程经验数据,选定沉降速度小于0.03mm/天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沉降速度小于0.03mm/天时可以停止观测工作。

8.水准观测精度标准
水准线路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点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以测站高差中误差m≤±0.5mm来推算沉降观测点的水准测量的各项限差。

具体为: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1n mm(n为测站数);
(2)测站前后视距差小于1m;测站前后视距累计差小于3m.
(3)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50m。

9.观测值的平差计算、成果整理和统计分析
每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将外业观测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用南方平差易2002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求得各点的高程和精度。

按照平差后的高程填写在已制定的统计表格中,计算本次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并注明日期和荷载情况,绘制关系曲线图,以及分析说明。

提交的成果内容
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
l、水准基点及控制点的布臵图(附坐标和高程);
2、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统计表;
3、荷载、时间、沉降量(S-P-T)关系曲线图;
4、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三.灰场位移测量采用基准线法,严格按规范作业.沉降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并提交如下结果:
水平位移观测点布臵图
水平位移观测成果图
水平位移曲线图
观测成果份新资料
报告编写人:姬军
审核:赵海营
山西群利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