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书报告

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书报告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报告12汉本2班吴旭 1426320016作品梗概:小说以尼克的口吻叙说了盖茨比的故事。

尼克是个厌倦家乡(美国中西部)的生活而来到纽约。

并在市郊长岛西卵租了一套小房子。

他是黛西的表哥。

而盖茨比是他的邻居,住在豪华的盖茨比公馆。

盖茨比年轻时曾与黛西相恋,但因家境不好而分手,后来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黛西则嫁给了富家公子汤姆,并生下一个女儿。

五年后,黛西一家由芝加哥搬到西部。

尼克开始和他们往来密切。

五年内盖茨比用非法手段积聚大量财富。

追随黛西来到纽约。

在黛西家对面买下豪华别墅—盖茨比公馆。

而且每周六在别墅举行大型就会。

就是为吸引已婚的黛西相会。

从而复活他们之间已失去的感情。

一次偶然机会盖茨比知道尼克是黛西的表兄。

请求他安排与黛西的会面。

之后他们频繁幽会。

他渐渐发现黛西的虚荣与俗气。

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

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

而黛西则和汤姆去欧洲旅行了。

在葬礼上盖茨比可怜的父亲和你可两人。

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

作者介绍: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泽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爵士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爵士时代,一般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这里也要插入一下咱们作者的生平,因为他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

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的祖上曾经阔气富有,传到父母这辈已家道衰落。

后来他受到亲戚的资助念了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是他无心学业,更多地是把精力放在了活动和俱乐部上,还将自己的“乡音”磨练成了一口很流利的高级英语,伪装了自己的身份,巧妙抹掉了身份差异。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其实也是一个很在意身份的人。

十八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初恋——吉内瓦·金,一位千金小姐,因为出身清贫他被对方的父亲嫌弃,这件事给他打上了一个耻辱的印记。

在1917年,他参加一战,在一次乡村舞会上邂逅了泽尔达——阿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小女儿,精通芭蕾、法语、诗歌,连同家人的宠溺滋生了她格外的骄傲与叛逆。

她早早学会抽烟喝酒,通宵达旦地跳舞,与众多男人周旋调情。

菲茨杰拉德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并最终求婚成功,不过对方也提出了要求,必须得挣到钱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

次年,菲茨杰拉德就退役去了一家广告公司供职,由于泽尔达失去了耐心,提出了终止婚姻,这无疑对于菲茨杰拉德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这也使得他对“金钱”二字格外的敏感。

看过这部小说的同学应该从作者的两次恋爱中看到女主角“黛西”的影子,同样的出身于名门,同样对于富裕生活的一种依赖。

菲茨杰拉德生活的转折在于1920年,他的小说《人间天堂》的出版,收到了许多人的追捧,菲茨杰拉德马上发电报给泽尔达:“书卖得好,速来纽约”。

当年4月3日,他便与泽尔达结婚。

爵士时代是他最为春风得意的十年。

他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当时教师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

夫妇俩纵情享乐,挥金如土,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当时由于那个时期的特殊性,读者也期待从他的作品中窥到目眩神迷的上流社会生活,所以作品畅销。

而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随着他们移居法国走进了婚姻危机,因为菲茨杰拉德醉心于写作,而泽尔达生性开放,不久就认识了一名飞行员,要求离婚。

菲茨杰拉德为此也费心不已,情绪飘忽不定,这也被带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中。

这个家庭也是在1929年陷入经济大萧条时开始分崩离析,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已不再热销,他整体酗酒来逃避现实1940年12月2日,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

而他的葬礼,出奇的与盖茨比的相似,仅有很少的亲友出席了葬礼,好友女诗人多罗茜·帕克失声痛哭:“这家伙真可怜。

”在他的小说中,盖茨比寂寞的葬礼上,有人讲过一模一样的话。

菲茨杰拉德或许就是把盖茨比当作了自己,而自己也莫名的跟随了盖茨比最后结局。

下面主要就是对于这部小说的一些整理叙述视角以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 ,采用第一人称的限制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 ,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 ,使小说读起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 ,取得了高超的艺效果。

原文:在我年纪还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我心间萦绕。

一九一七年十月的一天——那个下午,在广场酒店花园的茶室里,乔丹贝克挺直身板坐在一把直靠背的椅子上,讲起了“那件事”——我正沿着……尼克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称来进行叙述 ,他除了交代自己的活动之外 ,更大程度上则不露痕迹地展现了盖茨比的故事。

他与主人公盖茨比是近邻 ;既是黛西的远方表兄 ,又是汤姆的大学同学。

尼克是剧中人 ,无处不在 ,被邀请去参加盖茨比豪华的宴会 ,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上的奢华与堕落 ,同时也对盖茨比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 ;尼克又被拽下火车去拜访汤姆的情妇 ,使他见识了一个粗俗不堪 ,矫揉造作 ,傲慢的女人 ;尼克甚至被盖茨比带去拜访了他的朋友———沃尔夫山姆 ,使尼克对盖茨比的财富来源略知一二 ;尼克还目睹了盖茨比与汤姆的搏斗。

多重视角的转换体现在尼克并不是全部故事的叙述者,有一些事件他无从得知的,比如盖茨比的往事,都是转换到盖茨比身上来进行讲述的,这样巧妙的转换读者也就能够多角度的来明白整个事件,读起来更有一种感觉艺术感染力。

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多重视角的转换,这里可以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审美距离,读者在品读小说的时候,既可以作为参与者,也可以作为旁观者,对于小说的整体体悟会比较立体一些,不至于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也不至于脱离情节无法感知。

美国梦“美国梦”这一词汇,最先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J·T·Ad锄s)于1931年出版的《美国历史文集》中,意指为:“给所有美国人更好、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以及给他们一个更好和更自由的生活的希望,在这个生活中每一个人可以像他希望的那样去思考并且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去发展。

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淘金”热,直接导致人们的金钱欲的膨胀。

伴随着“西进运动”向西拓展疆土的步伐,“美国梦”不但被赋予冒险和开拓精神,而且还被镀上了浓厚的“黄金”甲。

就这样,“美国梦”这一源于欧洲清教的、自我实现的宗教式理想信念,在发展中又揉入追求国家和平、自由和平等的弘大梦想,逐渐嬗变为一个追逐“物质”、“财富”、“成功”、“个人主义”的实用性功利主义梦想。

及至菲茨杰拉德所生活的20世纪初,“美国梦”已完全蜕变为—个浮华的“黄金梦”。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体现了美国年轻一代的“美国梦”的幻灭。

所谓“美国梦”,实质上是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

很长时间里,人们都相信在美国的土地上,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从穷小子变为百万富翁。

菲茨杰拉德的影片如实展现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他是一个非常投入生活的作家,似乎参与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赚钱、娱乐、冒险、时尚、破产等一系列事件,社会的思潮与动荡在他的婚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作品意义1.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原文:酒吧那边热闹非凡,一盘盘鸡尾酒端到花园里,在客人中间左右盘旋。

直到后来,整个空气都活跃起来,充满了欢声笑语、随意的戏谑、转瞬即忘的寒暄,和素不相识的女人们热烈的交谈。

(酒宴的人们)我相信第一次去盖茨比家的那天晚上,我是少数几个确实受到邀请的客人之一。

人们都没有被邀请——直接就往他家去了。

(尼克)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间闲逛,令我很不自在,尽管偶尔也有在通勤火车上见过的面孔。

我马上注意到,客人中还有不少年轻的英国人,他们穿着考究,面带一点饥色,都在热切地跟殷实富有的美国人低声交谈着,一定是在推销什么,债券或者保险,要么是汽车。

他们至少都很焦急,因为他们意识到,赚钱的机会近在咫尺,并且相信只要说几句恰到好处的话,钱就归他们了。

(酒宴的人们)其间,花园里各处人们都表演起自己的“绝技”,一阵阵欢乐而空洞的笑声响彻夏夜的天空。

(酒宴的人们)两极分化泡沫不断膨胀的时代显,穷人干着最辛苦的工作,三餐温饱都成问题,富人就算是没有物质的烦恼也过得并不舒心,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断扩大的分化和膨胀的泡沫不知道哪一天会破碎。

“美国梦”只是在那一瞬间短暂的花火,最终也只是消失殆尽,书中人们虚浮的生活态度其实也就是对于这种“梦”的不真实的反映,他们尽情狂欢,挥金如土,就像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们没有了目标,没有了理想,整日就在金钱的算计、生活的奢靡上下功夫。

从前面我们对于“美国梦”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初衷是想为人人树立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并且激励这人们前进。

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人们丢失了信仰、丢失了梦想,沉浸在眼前虚浮的幻境中不能自拔。

2.盖茨比的美国梦盖茨比就是一个爱做这样的梦的人。

他出身低微却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爬,但是他的“美国梦”比那些对于金钱、地位的追求显得更为浪漫和诗意,那就是对于上层社会的“纯洁爱情”的追求。

盖茨比来自社会底层,家境贫寒,他迷恋着黛西,却又没钱娶她,于是他拼命地奔波、奋斗,一心想跨入让他梦牵魂萦的上流社会。

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美梦”,他的虚荣心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