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建筑艺术的比较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也散发着东亚地区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建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艺术差异相辉映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是人们遮风挡雨,抵御烈日冰雪的必要生活设施,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

世界各地保留的各种建筑遗址个古建筑,如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建筑恶和西方建筑,无论在形象内涵,还是风土神调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中西传统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一)、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如果要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来点明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那么,从传统建筑来讲,许多史学家似乎都会选择“变革”和“稳定”这一组意义相对的词汇。

1、中西传统建筑的“稳定”和“变革”﹙1﹚、首先,“变革”描绘出古代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从纪元前古老的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公元后罗马帝国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

尽管这些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借鉴关系,但似乎的“遗传因子”的同一性变成“隐性”的了,建筑形象的反映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变化的风格。

就是在同一时期之内,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也各具特色,给人留下的是琳琅满目、十分丰富的艺术形象。

就拿西方古典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希腊柱式来说,就是希腊人不断借鉴外来建筑文化,勇于变革创新,并使其不断完善,而逐渐创造定型的。

其中柱式中最先定型的是陶立克柱式,据西方建筑史学家分析,它艺术上的演变和成熟,经过了古典前期二百年时间。

它无柱座,高达的柱身直接立起在地面平台上,显得非常刚毅有力。

和陶立克柱式一样,爱奥尼柱式亦因其最初流行的地区而的名,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上的爱奥尼亚便是她的故乡。

爱奥尼柱式比陶立克细长,柱高约为柱径之九倍,其最迷人之处为柱头装饰:正面和背面有二个很大的涡旋,看上去非常华丽和轻巧。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又出现了最华丽秀气的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是古希腊一个著名的城邦,让你们喜爱装饰打扮,甚为爱美。

柱式以爱奥尼为基础,将柱身拉的更长(高为柱径的10倍),又用一个饰有美丽毛莨叶的倒钟形花篮代替了柱顶的二个漩涡。

这三种古典柱式风格上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执着探索和创新精神。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极悠久的历史和极稳定的系统。

正如已故的建筑界前辈梁思成教授在《我过伟大的建筑传统和遗产》一文中所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

在历史上,其它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从这段话我们更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对建筑艺术上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倒给他们建筑艺术的变革和中华民族文化给予的建筑艺术的稳定。

﹙2﹚、然而说道中国建筑文化的稳定性,在世界艺术史上恐怕找不到与之相匹敌的第二家。

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大不相同,远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君王集权的统一国家秦灭六国后,封建大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我国竟延续了二千余年,经济结构也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平和,稳定而有限制的,他们没有过希腊人那种敢于冒险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

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

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人类早起的建筑活动,处于取材加工的方便,一般都以树木为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易腐烂和引起火灾,还有不坚固,所以随着工具改进和经验丰富,就渐渐被石材多取代。

在西方许多地区,这种替代的非常早,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重要建筑都经历了这一结构性的转变。

由于替换是在很长的时期中进行的,使其明显带有各时期的风格特色,有较强的历史可读性。

而这种替代却没有在我国古建筑中发生。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石材加工已有一定水平,到汉代,还建造起恢阔精巧的石阙,但就是没有有用来建造活人居住的房屋。

﹙3﹚、那么在传统的建筑中砖石结构的建筑和木质结构的建筑到底孰优孰劣?这在西方似乎早有定论,一些学者根据木结构的形成于砖石之先而认为我国木构建站系统还停留在上古的落后状态。

其实,这是一中偏见,二者这件事相对的。

尽管石构建筑坚固,永久,挺拔,但很笨重,结构面积大,建造时间长,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数千年坚持不渝选择木构框架建筑系统,主要是因为他们逐步克服了木结构的短处,使它远远超越了上古木构建筑的简单形式,完全担当的起在文明古国建筑文化中唱主角的重任。

再者,木结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

就拿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来说,它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美和美观的凹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而后形成的。

﹙4﹚、我国是个传统礼仪之邦,古代人们对衣冠仪表也颇为重视,屋顶是极为形象的房屋的“冠”,有着重要的装点美化作用,因此人们就对它格外地有兴趣,赋予它更多的没学意味。

西方古典建筑屋顶的造型,常常是结构形式的直接表露。

如圆形或葱头形的穹窿顶,是拱顶结构决定的,三角形屋顶是由梁架形式决定的,这种表露,犹如人的脑袋不加遮掩修饰直接露在空气中。

﹙二﹚、不同的价值观对建筑艺术的影响1、在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对建筑艺术影响最大莫过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观念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建筑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建筑艺术的普遍认识,它是历史地在艺术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总的来说,西方人对建筑较为重视,认为它是艺术门嘞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凝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的化身。

比如在现代英语中的“建筑”——“architecture”一词,是由希腊文词根“archi”与“tect”缀合派生而来的。

“archi”的本意是“首要的”,“第一位的”,“tect”的本意是指“制造者”,“工作者”。

建筑师便是“architect”——第一位的制造者,而“architecture”便是首要的工作,由此可看出西方人的建筑观念。

在西方的各类古代经典中,留有很多哲人学者对建筑的论述,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对建筑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有过许多谈话。

亚里士多德曾将古代的各种学科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第三类“诗的科学”的首位明显写着“architecture”——建筑学(其它二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

因为建筑的学术地位较高,研究的人多,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有关永恒、理念,数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国古代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模糊,他们既在宗法礼制等方面看到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意念的重要艺术。

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和衣服一样,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技艺,像孔子嗦教授的六艺中,却将宫室营造等建筑术归入到百工杂艺中去。

2、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自然总是充满着敬畏.但同样是敬畏和仰慕,西方人与中国人亦有不同的侧重。

在西方人的敬畏中,暗暗包含着一种对立和抗衡心理,而我们的敬畏则较多地体现在对自然主动的协调和适应。

建筑是古代人们所能创造的最宏大,最坚固的艺术品。

因此在西方,很自然地被用作为一种表示力量的标志。

为了表示出永恒的意念和与自然想抗衡的力度,西方古典建筑每每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

那些坐落于郊野或海边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孜然孤立的空间氛围。

3、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之中,从未有过如西方的视房屋为永恒、不朽之纪念物的思想。

在先人的眼中,建筑如衣物等日用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

历代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最出名的晋人刘伶(竹林七贤之一)。

他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

清代的园林建筑学家、戏曲学家李渔也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衣服可随手丢弃,亦可不断更新,以这种态度看待建筑,与西方的大相径庭了。

但是就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布局安排,尽力在表现一种与自然想协调的意念。

它不像西方古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耸立着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的。

轮廓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现出一定的变化。

使整个建筑造型呈现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自然的关闭很是协调。

正是由于这些积淀在大文化背景中观念上的差异,才对西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中西建筑差异表现(一)、中西传统建筑比较不少史学家说,西方建筑是以神庙、教堂和其它庙宇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为主线的。

古代建筑艺术家、匠师及工人们智慧的创造和辛勤的劳动每每被统治阶级夺取,他们对艺术世界的贡献也只能通过崇扬统治者威严,或表现思想信仰的建筑表现出来。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前,除了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存在几段时间不太长的民主城邦以外,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王权统治,这些大大小小的国王(或皇帝)总不断的寻求某种手段来突出自己的至尊无上的地位。

其中,应用艺术手段来表现最高统治者的至尊权利是最常见的。

在个类艺术中,进驻由于庞大的体量和相对的永久性,常常作为皇权坚如磐石的象征而全力加以渲染。

1、地中海东部的欧、亚、非三块大陆的交接地带,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人类留下的最早的宫殿建筑遗迹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埃及的神庙式宫殿,巴比伦的皇宫,爱琴海岛上的古老的宫室等,向人们展示了纪元前劳动人民所掌握的高超技艺。

例如:(1)、米洛迷宫,在东地中海,希腊的正南面,有一座多山的狭长岛屿,名叫克里特岛,米洛王宫坐落在城中离大海不远的凯浮拉山的缓坡上。

岛上气候气候温和,因此宫中厅堂均采用开敞式,通过柱廊与大自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宫的建筑结构还处于木石交替阶段。

(2)、西亚和波斯的古王宫,在西亚文明的发祥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尚遗留着两处宫殿的遗址,亚述帝国的萨艮宫和迦勒底王国的新比伦城。

亚述人被美国史学家称为东方罗马人,因为他们都凭借武力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沙鲁金城就是亚述人建造的,在石板裙上,建筑师饰以浅浅的浮雕。

门洞两侧及塔楼转角处还置有著名的人首翼牛像,兽高约4米,睿智健壮,具有亚述艺术独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