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华市发展现代农业战略重点与实施策略

金华市发展现代农业战略重点与实施策略

金华市发展现代农业战略重点与实施策略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传统农业所具有的众多优良品质,但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剧的形势下,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表现在耕作科学性较缺乏,规模普遍较小,效益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

现代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要求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大量运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讲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研究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构架,并提出切合实际的实施策略,对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主要研究内容:1、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意义;2、金华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3、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4、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与布局;5、金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策略。

金华市发展现代农业战略重点与实施策略1、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意义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农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农业资源总体上趋于减少,努力使农业资源达到消长平衡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共同目标;农业生态效益受到期重视;世界农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正在向多层次和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农产品认证制度在各国逐步兴起,食品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可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逐渐兴起,并成为传统农业理论转向现代农业理论的重要标志。

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将导致农业资源日益枯竭。

目前国家倡导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此,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为金华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农业发展艰巨的使命。

实施以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农业可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金华农业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我们对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党中央在今年一号文件中明确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近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现代农业首先必须是市场化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实质的区别,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现代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科学分工、协作的经营模式,属市场化模式。

市场化农业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与市场经济大分工相衔接,又是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特征的农业。

这就要求当前农业在市场主体、产业模式、生产方式、公共服务诸方面能够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传统农业往往更多偏重于生产环节,追求的是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现代农业经济更多的是注重流通销售环节,较多追赶求的是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二、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农业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市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立足市情,实施战略,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持续保持良好态势。

2006年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农林牧渔产品商品率 65%。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特色传统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奶牛、茶叶、优质水果、蔬菜、粮食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群。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面积比调整到;生猪比重缩小,土鸡、特色畜禽持续扩大;农业功能逐步得到挖掘,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兴起。

与此同时,主导产业的区域氏布局进一步显现,如磐安食用菌、武义有机茶、婺城奶牛、土鸡等产业带[初步成型。

2、产业化经营得到发展通过实施“百强农业龙头企业”工程,全市已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5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

2006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出口创汇2.5亿元以上。

年销售收超亿元龙头企业22家,创汇超百万美元的有24家。

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辐射能力在增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建立种植业基地85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

已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18家,社员3.2万人,带动农户18万户.。

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市场+农户”等方式推动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规模化经营格局日趋显现,发展各类种养业大户户,流转土地面积万亩;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达到 %、 %。

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已建立起较完备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成了土壤肥料、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种子、畜产品检测中心。

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制订了130多项地方农业标准,实施国农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73个,到2006年,全市水果标准化栽培面积17万亩;放心菜生产面积15.7万亩;无公害茶园21.9万亩,其中有机茶面积4.5万亩;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万亩。

有7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43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9个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农产品市场,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有中国驰名商标1只,省著名商标19只,金华市著名商标54只,有农业名牌产品44只,其中中国名牌1只,省名牌19只,市名牌25只。

3、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产品流通和平市场体系业已形成。

部分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还出口到日本、欧盟等国家,出口额达到万美元。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耕地和环境保护加强,标准农田、农田地力建设扎实推进,规模化养殖排泄物、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农业信息化成效明显,农技110、农民信箱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推广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革新,笠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发展,全市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1、从产业现状看,发展不够协调区域上,片、片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茶、菌、畜禽等到产业区域化布局较为合理,而片相对缺乏。

结构上,农林牧渔四业占农业比重分别为 %、 %、%、%。

种值业占了大头,而与种植业关联度较高的牧业多年徘徊,增长缓慢。

种植业中,粮油作物面积大、效益低,而高效经济作物调整仍局限在部分农户,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少,依靠优势产业增收的农户面不广。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初加工率不足40%。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大多小、弱、散。

2006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家,但平均每家固定资产仅万元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家,超5000万元的有家。

龙头企业与家户生产利益联结松散,产品收购随行就市;专业合作社建立有效高的行政色彩,多数停留在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服务为主,而在关键性的销售、二次分配等到方面涉及较少。

由于产品需同,企业之间况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情况经常出现。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拓展市场能力不足,生产经营粗放,企业效益不佳。

农户主体数量大,规模小且零散,大多兼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产品生产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等现象一时难以改变。

土地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分割细碎,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和土地流转,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

同时大部分农户经营面积小,农业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低,农业变为副业,导致农业生产科技、资资金投入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能力的发挥。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全市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近 %,初中文化程度只占 %。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递减,地力下降,影响了农业发展潜力和后劲。

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与布局农业发展要立足基础,创出特色,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

本区以金衢盆地为主体,四周错落分布永康盆地、武义盆地、浦江盆地等。

其发展方向: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绿色农业着眼于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消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响品牌,重点在金衢盆地、武义盆地、永康盆地、东阳盆地、浦江盆地等建立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体系。

设施农业重点在城郊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适用性强、成本低的温室及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工厂化程度,使之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努力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