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李燕凌汤庆熹一、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所谓现代农业,可以从三种不同视角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从阶段论视角来理解。
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是指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按照阶段论观点,把历史上的农业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原始工具,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畜力和非石油动力机械,现代农业则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方法等。
(二)从状态论视角来理解。
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方式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现代农业一般具有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等基本特征,并具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商品率“多高”的显著特点。
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农业描述成机械化、电器化、化学化、工厂化、市场化、专业化等农业。
(三)从过程论视角来理解。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现代农业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现代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要求。
当今世界所谓的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即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可见,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另一方面,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3%,日本不到6%,韩国也只有不足5%,但中国却高达46%以上,印度为39%。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印度为0.6公顷,韩国0.9公顷,日本2.1公顷,以色列5公顷。
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
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6270千克/公顷,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5370千克/公顷,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9360千克/公顷,是中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千克/公顷,是中国的2.8倍;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710千克/公顷,美国是202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1940千克/公顷。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中国每1公顷农用地消耗水量557.55吨,澳大利亚为181.95吨,以色列250.95吨,法国293.55吨,日本404.1吨,美国418.8吨,印度466.2吨,韩国530.1吨。
4、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
巴西达到80%以上,但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5、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1000公顷耕地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
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
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
日本每1000公顷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中国只有2.6台,日本是中国的91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
所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
这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
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全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在2400亿千克左右,中国每年需要消费粮食5100亿千克,中国即使进口需求总量1%的粮食,就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个多百分点。
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稍稍多进口一些粮食,就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度攀升。
中国用不足世界8%的土地,解决好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
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此外,我国原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的1/4,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007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为44.94%,农村人口为7.28亿人,农村就业人数为3.14亿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1%。
如果我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模式,农村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5%以下,需要从农村再转移约2.7亿劳动力到城镇就业,这个数据恰恰与目前全世界制造业就业岗位数相等。
目前我国已有制造业岗位约1.5亿个,也就是说,即使中国拥有全世界全部制造业岗位,还会有1.5亿农民工在城镇很难找到工作。
我们再参照韩国经验,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新村运动”时,城镇化率只有40%,全国总人口不足4000万人,2005年韩国城镇化水平为81%,总人口4800多万人,30年里有大约1500万人转移到城镇中,其中经济活动人口约为600万左右,韩国只需要发展汽车制造一个行业就能全部吸纳农村转移进城的“农民工”。
但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至少有3.4亿农村人口进城,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在1.2亿以上,城镇将难以为这么多进城“农民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即使如此,我国农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也只相当于韩国2005年水平的70%。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世界发达国家大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科技素质培养及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许多国家的专职农技推广人员实行认职资格制度。
农技推广人员在取得资格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农业技术教育在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专门设臵有“农艺技术博士”学位。
日本的农业专门技术员需要有10年以上的改良普及员工作经验,同时改良普及员和专门技术员均需从4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录用。
在丹麦任何没有受过农业基础教育和务农实践,及没有获得“绿色证书”的人都没有资格当农民。
由于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应用能力强,丹麦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1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收效显著。
我国由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尚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上处于“网破人分”状况,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加之文化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与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相差甚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荒漠化严重。
加之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严重短缺,土地细碎化导致耕地缺乏整理,所以,农业机械适用程度较低、农业抗灾害能力不强。
据调查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40%以上的农用地基本上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损失粮食产量在5%以上,因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粮食产量约3%左右。
6、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并呈现出扩大趋势,缓解城乡矛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有2.57倍。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