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田园诗鉴赏 ppt
高二语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田园诗鉴赏 ppt
知识点回顾: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 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 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山水田园诗代表
孟浩 然
王 维
请你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这四句是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 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 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 打算在终南山终老此生。
考考你
• 请你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主旨 写诗人归隐田园之乐,表明诗人希望过着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平和生活。 艺术特色: 语言 质朴自然 ___ 白描、对比 运用了___ 的表现方法。
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
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 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 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 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从 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是它的“阴岭”(山北叫 “阴”);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都 是望中所见。末句写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 在消融,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 就令人更增寒意。
主旨: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 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 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
常用手法:白描手法 借景抒情
山水诗特点
• 思想内容: •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 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 2、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 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 终南山》 •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主旨 语言 表现方法
作者介绍 • 储光羲(约706-约762)润州延 陵人(今江苏丹阳)人,郡望 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 年(72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 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 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语句分析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猎。 这四句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 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才闲适生活。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诗歌风格特点
1、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而又能超凡拔俗; 2、语淡而味浓。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请 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教师点拨
• 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 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 抒情写景作准备。 •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 “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 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 •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 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 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 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诗 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终南山顶高耸入云, 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 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 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 2、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
•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 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 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 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础。文人的隐逸 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 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 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 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 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 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 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 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 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 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此后,经过一批南朝诗人的努力,山水诗得 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 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思想内容:储诗与陶诗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位诗 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 漏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 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两首诗中都刻画 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写栩栩如生。 手法不同: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陶诗开 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 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 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平 淡自然,反璞归真之意亦不如陶诗。
由陶源明开创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风 光表达隐逸情怀,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描写 山水之胜抒发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 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 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 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 诗开了先河。
盛唐山水田园诗
《宿建德江》 三、四句
这两句写景时间有先 后,角度一写远眺, 一写近观,给人既遥 远有逼真之感。
《终南望余雪》
长安城中眺望(角度) 终南山积雪景象,一 “浮”一“霁”,眺望 风光尽在眼底。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1、找寻山水田园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 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作者介绍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贞元十四年(798)登 进士第,贫寒至死,他性格孤僻耿介,诗 歌苦涩丰厚矫激,以苦吟著名,语言追求 奇险,内容深刻警辟。诗歌主要风格特征: 凄苦冷涩、奇崛硬险
田园诗虽然与山水诗并称,但是它们 并不是两类相同的题材,田园诗写农村 的风光,但其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 夫和农耕。而山水诗则是描写自然风光 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这一主体 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
田园诗的特点
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 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如储光羲《田家杂 兴八首》。
山水田园诗特点
•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
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 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 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 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归田园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水 李白
2、回顾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提示:从诗歌)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
背诵陶源明的《归园田居》,试比较 它与储光羲这首诗思想内容与手法的 异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 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 得返自然。
谈谈《宿建德江》和《终南望余雪》 两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祖咏
• 作者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人。开 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 意,移居汝坟。与王维、储光羲等 友善。
写作背景
• 这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 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 的凌云壮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 风姿横亘关中,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 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 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 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 便欣然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