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师培训)

第6章 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师培训)


教学组织辅助形式


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作为班 级授课制向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 过渡阶段或补充形式,它们可以作为高 年级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习场所。 学术沙龙、论坛、例会,甚至于闲聊、 茶话会、聚餐会等通称为“无形学院”。 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自由轻松的求 知形式广为人们接受。
当前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变
2、教学的功能


高校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高校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职能(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
(1)教学过程


不同学者和学派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存在分歧。 教学过程概念。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过 程,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不仅仅 是传授与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的同时,全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 道道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即所谓的“教书育人”。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普通中小学教学过程的比较,既 有共性,也有个性。
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 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 行为方式的总和。 教学方法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来进行; 教学方法必须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的 双边活动; 教学方法必须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和技术。



共性:教学过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本质等。 个性:学生认识活动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某些 要素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及程度。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更难进行统一的讨论,或 许应该分专业、学科作具体的讨论。这也是我 们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教育者--大 学教师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一般认为是优化教学效果。西方学者们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是系统规划教学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的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培训教材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 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要求,科 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 务的一种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方法设计; 评价监控设计。 从六个方面进行操作。包括:学习需求和教学 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学 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教学 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定“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 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教 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许多提法。参见p184~185。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有人称之为“为学 之序”。 《学记》,教学相长。
2、教学的任务
三大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 正如韩愈所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 知识的传授。
(三)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有许多,比较经典的是“迪克和凯里模 式”。该模式旨在说明教学设计、开发、实施 和评价的一种系列方法模型。参见P191~192。 包括8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具体步骤有十步。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 设计标准参照试题、开发教学策略、开发与选 择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 学调整、设计与实施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教学方法已非常丰富,但人们还在探索 新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学活动效能,确保教学质量和 教学实践取得最优效果的保证。
1、教学方法的涵义

关于教学方法的涵义,许多学者从多方 面进行探讨。甚至一些学者主张可以从 三层含义上去理解。第一层面是比较广 义的理解,甚至包括了教学原则;第二 层面区别了教学方法,但还与教学组织 形式不分;第三层是狭义的理解。只把 讲授、实验、练习、演示等叫做教学方 法。但大多数著作探索的还是狭义的教 学方法。
(1)教学的产生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随着学校的出现而 产生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教 学发生与教与学的互动中,是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得以进行 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和学生。
(2)教学的发展


东西方的教育。“官学”与“私学”。 东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教学组织形式:早期是个别教学方式,17世纪 开始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它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高等学校教学 组织形式也非常多样。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 式在本质上与中小学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更加 灵活。
三、高校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涵义、 2、教学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分层与分类 1、教学方法的分层 2、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3、教学方法的综合分类 4、潘懋元教学方法的分类 (三)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四)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概述
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种观点: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 上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 程。占上风。要处理好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发现说”。认为教学过程,不 应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应是 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上不 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 潘懋元先生的观点。主张将传统的教学观和发 现说、发展说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
3、高校教学的特征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目标(专业 人才)和内容(高深知识和学问),与 基础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决定了其不同 的特征。 教学本质的专业性(与专业教育有关)、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与科学研究有关)、 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1、教学的地位

教学居于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明 确表述。

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课程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二、高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层次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 (三)教学设计模式 (四)大学设计实务
1、教学设计的概念
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的动手机会太少,容易使理论与实 践脱节; 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弹性.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课堂小规模化 时间短学程化 教学场所多样化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目前仍是我国高等学校一个主要 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年制下,一般 的课堂教学都以班级为单位;而在学分制下, 课堂教学则以课程为单元进行区分。 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教 学效率,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集体精神。 其缺陷在于:一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二是不利 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需要依靠其他的 教学组织形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班级上课制



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 级上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他在 《大教学论》一书正式提出和论证了 “班级教学制”。后在全世界风行。 相对“个别就教学制”,是对学生编级 分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有自己的特点、优点、缺陷, 人们也不断对班级上课制进行改革。
班级上课制的五大特点
(四)大学设计实务


着重探索教学设计者的基本要求和课程 设计的核心——教案的编制程序与要求。 教学设计是当代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
1、教学设计者的基本要求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参见P193。 应该具备的特殊要求 应该具备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
2、教案的设计与完善

其它教学组织形式


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特点: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 每次活动不严格限定为一节课的时间,时间可 长可短;对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一定要面向全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 作业的形式进行。 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弥补课 堂教学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方面的 不足。
2、教学设计的层次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层面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 单元,设置一节课或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 的教学设计。可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设计。 教学产品设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 音响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 书、教学环境。
潘懋元先生的观点



教学是认识过程,但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发 展智力能力; 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性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包括情 感、意志、性格。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普通中小 学教学过程的比较

教师固定 学生固定 教学时间固定 教学内容固定 教学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