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PPT 67页)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PPT 67页)
• 防护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不 超过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不超过30mg/m3 。IDLH(立即至死量)浓度为360mg/m3。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氨, 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禁止明火、火花,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钢瓶泄漏时将渗漏口朝上,防止液态气体逸出。工作场所禁止饮 食、吸烟。
2007)第2部分:物理因素 • 职业病诊断标准共计115项
职业病防治法适用范围
• 法定职业病
– 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 – 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 – 前提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
• 控制最主要、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
– 接触粉尘、放射性、有毒有害作业 – 按照职业病名单实施管理
个体防护用品
• 个体防护用品并不能从源头来消除有关的 危害。当个体防护用品失效,而又未被察 觉时,风险就会急剧增大。只有在现有的 工程技术措施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限值时 ,才选用个体防护用品作为惟一的解决方 法。同时还要求工人在穿戴时时刻小心。 因使用不当及发生错误的事时有发生。在 使用个体防护用品时,要选择适当,而且 对其使用条件及应用,进行监视。使用个 体防护的工人,要进行培训。
氨(氨气、液氨)
• 健康危害: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 、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 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
• 应急处理: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去 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 洗各至20min;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 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新标准:毒物339+粉尘47=386种尘毒
2、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振动、微波、射线、高频 3、生物因素 血吸虫
生产环境不良的有害因素
• 厂房狭小、车间布局不合理 • 有毒和无毒在一起 • 有毒的在上风向 • 休息室阴暗、潮湿
职业性损害
• 劳动中遇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 劳动者产生职业性损害,这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 、强度,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的途径(从呼吸道、皮 肤还是其他途径进入),是低浓度、长期、慢性接触还 是高浓度、短期、急性接触,是否事故性接触等,此外 ,还与接触者的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因素(如缺乏某 些生物酶),有无职业禁忌症、营养缺乏症,个人精神 因素,卫生习惯,烟酒嗜好,以及是否遵守卫生安全操 作规程,坚持配戴防护用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总之,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害作用大小与所造成的结局,是由多 方面因素决定的,最终取决于个体接受的有害物的有效 用剂量。目前对生物学有效作用剂量的监测主要监测 接触剂量或环境剂量。
• 职业卫生的目的:是促进和保持所有作业工人身体、精 神和社会活动的最高健康水平,预防工作环境对工人健 康的影响,保护工人不受工作中有害因素的危害,改造 职业环境并使之保持适合工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总之 ,使每项工作适合于工人,也使每个工人适应其工作。
经济全球化对职业卫生的挑战
• 工业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要求“公平竞争”。认为发展中 国家对EHS 投入不够,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 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毒:头晕、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液体 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 、穿孔、甚至失明。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 灼伤。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肥 皂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脸,用流动水或主盐水冲 洗至少15分钟。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 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进行人 工呼吸,并就医。食入: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并就医。
• 5.履行对未成年工、女工等特殊劳动者人群的特 殊保护义务。
• 6.按照法律的规定,保证职业病患者和疑似职业 病人的诊断、救治、康复和工作安置。
• 7.《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其他义务。
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 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 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
务; • 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标准
•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4 - 2007)
•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 - 2007)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
2007)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PPT 67页)
培训目的
• 了解职业卫生概念、研究对象及目的。 • 了解职业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
• 认识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尤其是本 人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
• 了解集团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要求。 5.掌握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危害预防的措施。 6.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选用和使用。 7.掌握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和职业病事故处理
害后果及其应当采取的防护措施; • 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
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 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
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 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 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
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2007)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 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参考分类、标识 59项
• 致敏性物质的标识9 项 • 经皮标识的应用 10 项 • 新标准:毒物339+粉尘47=386种
尘、毒
职业接触限值
•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 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 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 值包括三类:
• 适用于产生职业危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用人单位)
• 理论上说,不包括没有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义务(一)
• 1.采取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 求。如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配备防护设施 ,治理职业病危害;对作业场所的危害进行评价、控制 与管理等。
• 2.实施对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包括劳动者上岗前、在岗 中以及离岗时的动态、连续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生或者 可能发生紧急健康危害事故时的应急健康检查等。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 许接触浓度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 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 浓度
• 最高容许浓度,MAC
–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 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石油化工的职业接触特点
2.1—2007)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第2部分:物理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10月 27日通过,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1年10月27日
预防职业危害的措施
• 组织措施
– 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员工守纪
• 卫生技术措施
– 改革工艺
• 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高毒,用机械遥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
– 隔离操作
• 自动化、机械化、密闭化
– 通风排毒
• 通风、排毒、隔热、降温
• 卫生保健措施
– 个体防护:现场监督 – 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后处理 –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定时定点监测、个体采样 –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危害告知
硫化氢
• 健康危害: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呼吸系统、 刺激黏膜。表现为流泪、畏光、眼刺痛、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 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重者抽搐、呼吸困难。吸入 高浓度可立即昏迷,可致猝死。
• 应急处理: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加强通风,速将患者移至空气 新鲜处,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或眼污染后用流动 清水冲洗各至20min;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 人工呼吸;心肺骤停,必须现场行心肺复苏术,立即与医疗急救单 位联系抢救。
• 强调应把人权、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纳入国际贸易范畴 ,将劳动者权益和EHS与经济问题挂钩(“社会条款”) 。
• 在贸易协议中规定,只有采用同一EHS标准的国家与地 区,才能参与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
职业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劳动合同法》
二、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 低浓度、长周期、多因素、联合作用
石油化工主要职业危害
• 尘毒、噪声、高温、高频微波、射线 • 油品(汽、煤、柴)、气态烃、液态烃、丙
烷、丙烯、丁烷、丁烯、芳烃等成品、半 成品。催化剂、添加剂(氧化铝、铂、氢氟 酸、MTBE等),硫化氢等中间产物或排放物 。其他如甲醇、甲醛、氨……
汽油的危害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轻度
• 防护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MAC)不超过10mg/m3 。IDLH浓度为430mg/m3,属酸性气体,由于能引起嗅觉疲劳,警 示性低。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 用防爆电气和照明设备。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