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的影响09历史一班组长:黄煦然组员:肖芬芬肖永玲邵静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革命, 已经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重要标志,人们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这可以说成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又一次革命。

传统历史这一古老学科在当代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面临前所未有之危机。

这成为史学家面对的沉重课题。

除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外,史学危机有其深刻地内部危机,过于单调枯燥的传统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声像文化全面冲击的前提下, 以逻辑思维与哲理性见长的传统史学读物无疑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历史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抛弃固守己见,勇于抓住时代机遇,迎头赶上才是我们历史学科应该作出的改变。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人史学,并不仅仅在于弥补传统史学缺陷, 更是为了改造史学, 以使之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史料获取方式的变化、科研资料的极大丰富。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具有空间跨度之大、时间囊括之古今全部的特点,致使它所面临学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史籍资料的获取问题。

传统是以纸张为介质, 其物理特性使得人们收藏朽籍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由于历史发展的久远,相应的历史资料也是不断的增加,史料的存放也是十分的困扰。

所谓“汗牛充栋”是十分形象的描述,一部《二十五史》还好处理,但是如《四库全书》之多,一个房间都装不下,我们如何处理,更何况世界上的史籍史书是收不尽藏不竭的。

“查阅文献、摘抄卡片、添加批注、排比整理,是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历史学的师生搜集、处理所需原始资料的常用方式。

在史学研究中,我们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但整理资料工作常常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与精力,大大缩短了其学术生命,这是史学研究中的最大浪费。

而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一切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文献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历史学习和研究有了全新的手段与工具。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获取史料。

对于大部分历史知识,计算机软件技术经长期发展已经越来越大众化,操作简单化,价格愈来愈便宜,使得现在愈来愈多的家庭拥有电脑。

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性应用已完全向具有中等以上知识水平的人群开放。

在这一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历史上的大部分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容我们随便点击一下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我们可能需要的信息。

比如在Google 搜索一下张学良我们就可以获得140000条相关信息。

其次,通过访问链接文字电子资源就可以链接到专业的数据信息库中,对几千万字文献的查询和摘抄可在数秒之内完成。

如台湾“中研院”建设的“汉籍电子文献”,目前已建成并公开投入使用的古籍约12,000余万,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史料。

比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面有网络数字图书,各种专业论文、专家见解。

另外还可以通过专题历史网站获得特定的历史史料。

随便一个大型网站中,我们都可以找得到与历史相关的专题网页。

再则,现代的信息存储器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减少资料的储存空间,便于人们的携带。

比如不过一个光碟,就可储存数千万乃至数亿汉字的信息量,囊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全部信息,我们需要几间房间才能放进的的书籍,就可以存储在一部小小的光盘之中。

还有,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最新图书出版信息, 并网购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可以通过有关的历史电台节目、影视节目、记录片等多途径获得历史信息。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成为继计算机之后又一次走向时代浪尖的新兴产业。

通过携带方便的手机我们既可以利用多功能的手机拍摄我们需要的资料,这样既可以迅速记录我们需要的信息,又可以百分之百保证正确率。

同时我们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前提是有信号)上网,搜索我们需要的东西。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史料的来源构成, 史料不再仅以“整理者到出版社到图书馆到整理者到出版社到读者”的单向路线前进, 在维持已有知识传播路线的同时, 史料还增加了“整理者到网络到接受者”的传播新路线。

这一新路线不仅快捷、便利而且还不用大花费。

以网络为发布阵地的整理者发布自己的作品,再读者的反馈的意见进行调整。

信息时代史料新传播方式的出现给史学研究者、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研究、教育以及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史学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科研手段的更新,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史学成果提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极具吸引力的表现手法。

(一)其实人类历史非常形象生动,无论是重塑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件,还是简述道理都是以大历史为背景来一步步讲述的,因此史学是一个十分适合以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的对象。

用不着史学家花太多力气, 仅现存的有关人类历史的形象性资料,如各类文物的实物与图片、历史遗留的美术作品、历史遗址等等,就已经相当丰富。

还有前人留下的笔记、书籍、文物记录相关历史资料,近代摄影发明以后,更有了照相、影片等实景资料。

到了现在计算机的信息时代,只要掌握最基本一点点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运用计算机搜索到我们想要的内容,同时史学家可以引用图像资料, 然后通过电子出版的形式,将它们送到读者手上。

近代摄影发明以后的历史, 还有可能在电子读物中直接引人历史实景的记录性影片等。

显然, 这绝非仅仅是增强历史著作可读性的问题, 形象资料的充分利用, 对于史学家的描述与读者的理解,都有着传统史学阐述手法所不可企及的功效。

沈从文先生《中国服饰史》一书,精美绝伦, 有口皆碑。

假如在当今科技的引领之下,我们不仅仅可以让服饰的效果图在计算机中演示出效果,而且利用计算机某些编程,直接模拟出实物效果图,突破原有的平面效果,达到360度全方位的三维空间效果。

让读者更加切身体会历史原来并不枯燥遥远,它可以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通过影视表现。

1988 年,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发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称: 所谓“影视史学”, 是指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而“书写史学”则是指以书写的论述所传达的历史。

在这里,怀特教授杜撰了一个新名词:“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

历史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矛盾困扰着,有人说,历史是科学, 不多也不少,也有人说,历史是艺术,一种只能凭想象才能成功的艺术,对影视史学来说,它是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

摆在影视制作者面前是双重的工作:一是确立宗旨,寻觅主题,其出发点必需与事实相联系,如果一部影片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丝毫不具备逻辑性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这是与历史学家历史研究过程中寻求真理与考证方法应具科学性属于同样的性质;另一是将主题通过影视手段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主要是体现艺术性,它需要借助虚构与想象等艺术手段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与历史学家如何陈述往事有其相通之处。

历史学不仅需要抽象思维,寻找规律,同时也需要形象思维,还原历史的真相。

影视史学作为现代影视技术与古老的历史学科相交融、相嫁接的产物,它可以充当这两者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相互沟通与交融的桥梁。

而它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展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融合了影视与史学两者之长的影视史学,因此它作为一种历史学研究的新表现手法,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第三:历史教育上的创新。

史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也是以施教者的讲授与受教者的吸收为主体模式。

方式是简单的面对面教育。

信息时代,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在课堂教育上老师能更形象的向学生传输历史知识。

课堂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老师精心制作的ppt,一方面便利了老师的课堂讲课,图形结合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

其次是影像技术在课堂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方法和角度。

远的不说,徐霞辉老师就曾介绍我们观看曾在央视播出的,以张黎导演的《走向共和》,就是用中国影视作品的方式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气势恢弘地再现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精心刻画了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极弱极贫、人民饥寒交迫等血泪杂陈的屈辱历史卷轴;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晚清封建统治的腐朽以及无数民族精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斗争和探索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教导我们,除了了解这一段历史外,还要我们结合书籍查找资料辨别电视剧中不合史实的部分。

而李芳清老师在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更是通过大陆与台湾记录片的对比播放让我们对历史的思考有着更多的立场思考。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个人学习不可或缺的助手。

首先,网络的史料丰富和参与者众多,受教者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专题进行研习。

其次,网络教育没有时间和地点的具体限制,受教者可以随时随地发起提问,或与其他的历史学研习者进行网络探讨。

信息时代,网上历史研习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历史学习论坛。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开辟了历史学习讨论专区。

人们不受时间、年龄、甚至于时间的限制,可以在网上提出困惑自己的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史学相关讨论区内,向讨论区内其他参与者提出质疑,以期获得满意解答。

其二,历史教育博客,历史教育博客( History Study Blog) 是以网络传播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时代引进的另一新教育方法。

博客使得文章和资料更容易保存、流通、复制, 使教育叙事的传播范围更广;在博客上, 作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想法和故事;博客给了施教者话语权,毫无疑义,通过历史教育博客, 可以及时写录、发布、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学习感受, 能够把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具有相同兴趣的博客受众的交流和互动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了自己对所发布信息的深层次理解;随着博客内容的不断积累,发布者可以回顾、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 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 不断进行反思。

通过历史教育博客,读者可以突破传统历史教育模式下信息隔离、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沟通只限于小范围、少数人之间的教育状态。

如今,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己所景仰的历史名家的博客, 在博客上发出提问并与名师互动交流, 教学效果更好。

历史教育博客使历史学教育彻底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和师资限制, 走进一个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智慧联合、反思、互动、创新以及历史资源综合运用的新时代。

三是,网络上有众多的历史类视频,其范围涉及高校课堂历史专业课内容、纪录片……总之,现代社会以网络传播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对历史学传统教育的冲击必将使历史学教育对其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我们应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新旧教育模式的特点,从而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历史学教育做出最好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