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为中国(天津)自贸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调研报告

关于为中国(天津)自贸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调研报告

关于为中国(天津)自贸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调研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5•【分类】司法调研正文关于为中国(天津)自贸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调研报告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运行经验,深化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建设。

目前,天津自贸区已经批准设立,司法保障自贸区建设,既是法院前进的重大机遇,也是必须接受的重大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法院广泛进行调研活动,开展司法研判,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为重要目标,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厘清自贸区的本质经济特征,深入把握天津自贸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探求自贸区发展的司法需求;二是梳理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借鉴的司法保障经验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针对天津自贸区发展特点,从司法理念、审判机制、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司法应对策略。

一、天津自贸区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一)自贸区概念及其性质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英文为Free Trade Area( FTA)。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

自由贸易园区(简称自贸园区):英文为Free Trade Zone(FTZ),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法律规定在本国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行为、境内关外、功能突出、高度自由”。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和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等均属于自贸园区范畴。

全国人大在决定中明确命名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行文方便,本文仍采用“天津自贸区”的称谓。

保税区:与自贸区相近,是国家“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我国的保税区无论是从设置目的上还是功能上看最初就是仿照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起来的,类似于国外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但是实际功能上要丰富得多。

因此,自贸区成立后,保税区依旧存在,保税区与自贸区的本质区别在于从“境内关内”走向“境内关外”。

“关外”不是排除海关监管,而是进行海关特殊监管,而一般监管和特殊监管的主要区别在于关税的监管。

图1 自由贸易园区、保税区与国内贸易关系示意图总之,自贸区在本质上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手段和工具。

无论是从经济、法治还是治理角度,它都不再是传统的政策洼地--单纯为吸引外资或技术,而是向国际迈进时真正探索经济运行机制,转变经济发展策略的一种尝试。

自贸区承担着改革实验的功能,是要素市场放开、政府边界厘清、管制放松的试验,是一种高层级的开放。

(二)中央对天津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天津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地区。

2007年12月东疆保税港区一期封关,其获得的贸易便利化政策已经接近自贸区的标准。

天津自贸区核心承载地位于滨海新区,是全国唯一聚集了港口、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保税区的经济特殊区域。

滨海新区依托东疆保税港区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大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和创新,积极为申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编制负面清单,扎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内,暂时调整“外资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并正式划定了自贸区范围。

(三)天津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比较分析自贸区是撬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杠杆,重点在于创造低成本贸易条件,提高交易效率。

中国大陆周边被自由贸易港、自贸区围绕,中国建立自贸区是对自贸区时代、对改革深化的回应。

对比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申报区域类型一致,天津范围更广。

天津自贸区共119.9km2(上海仅为28.78km2,目前也在扩围),主要包括三个区域:天津港片区(30km2),天津机场片区(43.1km2)、中心商务片区(46.8km2),特殊监管区域与非特殊监管区域并存,与上海全部为特殊监管区域不同,天津自贸区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

天津自贸区以滨海新区为承载主体,既包括围网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包括围网外的非特殊监管区域,实现围网外的服务与贸易便利化创新,这是区别于上海方案之处。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享受自由贸易区政策但并不封关运作,即成为网外的自贸区,服务滨海新区和整个天津市,目前管理架构也在制定之中。

二是核心政策高度一致,新区展现先机。

事实上,上海的政策天津基本都已具有,天津自贸区的重点也体现在投资、贸易、金融、海关监管等方面。

从内容上看,与上海自贸区一致的占70%~80%,同时,体现天津特色的自贸区政策内容占20%~30%。

根据天津自贸区建设此前的方案,天津的特色很明显:即北方港口枢纽、金融创新、高端制造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

天津在融资租赁业取得先行优势,在融资租赁业方面设置较低的门槛,其行政审批和专业化服务方面优势跟政府的服务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大胆推进,为自贸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自贸区建立后,如何打造自贸区运行的内在条件,避免长期竞争结果造成优惠政策的趋同性,坚持在外部经济条件变化和竞争激烈下的适应性,尤其是竞争优势中心转向服务能力的趋势,还需要管理的科学性和法治的强力保障。

三是自贸区承载国家任务,天津优势凸显。

天津自贸区建设,不仅包含着天津滨海新区的特殊行政体制、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最初定位,还承载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APEC会议所定立的发展基调、中国自贸区战略、新区开发开放等多重国家战略,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阵地,关系着中韩自贸区的顺利推进。

建设天津自贸区,不断完善自贸区模式,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扩宽与区域及多边合作经验的积累打下更深的基础,是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提振周边大区域的外贸,稳定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与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自由贸易大区建设的需要。

其核心内容是促进服务与贸易便利化,即以天津自贸区作为服务和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的战略支点。

二、司法保障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司法保障自贸区建设,既是法院前进的重大机遇,也是必须接受的重大挑战。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和天津滨海新区法院均是处于国家开发开放前沿的基层法院,具有案件数量占全市比重大,增长快,人少案多的特点。

因此,浦东司法审判的发展经验对于滨海新区法院具有可借鉴性,本报告拟通过对比学习,探寻天津自贸区建设司法保障的方法路径。

(一)自贸区发展建设背景下的司法需求一是保障法律与政策的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需求。

自贸区建设是对现有法律秩序的重大改变,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扩展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全国人大暂停实施的法律包括三部外商投资法和台湾同胞投资法中的行政审批部分。

将一些原本需要行政审批的企业设立、分立、合并、经营期限、转让、终止等重大事项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管理。

因此,在自贸区的试验中,将不可回避地遇到区内与区外法律环境的巨大反差。

此种反差一旦体现到诉讼之中,将形成法院适用法律的困难。

此确保法律与政策的统一正确实施,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提供安全的法律环境,意义重大。

二是保障市场自治与交易安全稳妥推进的司法需求。

自贸区创新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模式上,核心是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对投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审批制向备案制改革为贸易自由化探索出了新路,此外,相关法律政策还包括,自贸区内企业由设立到运行采取的“一口受理”“先照后证”的方式,在海关方面采取的境内关外的新措施,在公司资本制上由实缴制变为认缴制,在公司登记制度上简化公司设立程序和登记事项、放宽资本注册登记条件,体现了公司由登记制转变为备案制管理的新思路。

据此,厘定市场自治和国家管制的关系,保护交易安全的司法挑战尤为艰巨。

三是保障全球化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司法需求。

自贸区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贸易领域(包括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全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领域的创新还缺乏可适用或者参考的法律规范,或会涉及与现行法律相协调的问题,这些法律适用问题很有可能会伴随自贸区建设的整个过程。

同时,随着开发开放的深化,涉外纠纷除准确适用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外,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外国法的查明和适用问题。

树立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司法理念,既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改革创新,又要坚守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制统一,努力营造开放有序的国际化法治环境。

(二)上海自贸区法庭的设立及定位上海浦东自贸区法庭于2013年11月5日挂牌,地点设在外高桥保税区,共有干警7人,与外高桥法庭两块牌子,两套人马,集中办公。

主要受案范围为与自贸区相关联的民商事案件,“具体包括与自贸区相关联的投资商贸、金融、知识产权及房地产案件,并根据自贸区建设和运行实际作相应调整。

”挂牌后10个月,该庭共办理案件364件,案件总标的11亿元。

根据上海自贸区法庭的设立经验,设立自贸区法院或者专业审判机构,均属于设置新的机构,在国家精简机构的大氛围下,环节多、障碍大、时间长、难度大。

上海法院依据组织法和最高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决策在浦东新区设立自贸区法庭,不突破现有法律政策,值得借鉴。

为此,在滨海新区法院设立自贸区法庭,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不突破法律政策,不违反案件管辖、级别管辖的相关规定,便于现有中级法院更好发挥指导职能,实现天津三级法院的审判衔接,共同应对破解自贸区发展建设中的司法保障难题。

(三)上海三级法院工作机制的建立上海三级法院务实、高效,一盘棋推进在浦东新区法院设立自贸区法庭,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审判工作机制:即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业务指导,总结自贸区司法保障法律适用问题;市高院由主管涉外商事的民二庭负责审判和案件指导;一中院在民六庭成立涉自贸区专项合议庭,负责审理涉自贸区上诉案件和依法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自贸区案件;浦东新区法院审理涉及自贸区的一审案件,并借助浦东新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自贸区第一手政策和信息,与当地政府形成融洽的条线配合,确保了自贸区法庭设立及时、作用到位、协调顺畅、成效明显,保障了浦东新区自贸区改革的大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