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制研究(陈玮)

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制研究(陈玮)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014—2015 学年第2学期论文题目: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制探究学生姓名:陈玮学号:1410240001学院专业: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组别:2014级研文1班1组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制探究摘要: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 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规划进程进一步加快,本文通过与上海发展的比较,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以及我国自由贸易区法制建设的不足,进而对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出法制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天津;上海目录一、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4)二、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4)(一)区位地理优势 (4)(二)综合服务功能优势 (5)(三)保税区资源优势 (5)三、我国自由贸易区法制建设的缺陷 (5)(一)保税区立法严重滞后且层级较低 (6)(二)地方法规量多繁琐,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 (6)(三)政策性文件较多,缺乏统一立法,各管理部门冲突 (6)四、完善天津自由贸易区法制的具体建议 (7)(一)完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相关法律 (7)(二)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8)(三)健全国家安全及反垄断审查的法律和体制 (8)参考文献 (9)一、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

原则上是指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允许货物进口、制造、再出口。

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政府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重要的举动,其力度和意义堪与80年代建立深圳特区和90年代开发浦东两大事件相比美。

其核心是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建立一套对内外资的投资都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

1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 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其总面积为28. 78平方公里,含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形成四区三港的自贸区格局。

2自由贸易区承担着新一轮的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

随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实施细则在实验区设立以后逐步出台,包括大幅简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流程,启动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反洗钱细则,外汇管理细则(取消简化多项审批)等一系列即将出台共98项的细则,涉及金融、贸易、航运、税收等。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更应该加快发展进程。

3参考上海建立自贸区的条件,结合自身优势,为今后建立中国北方自由贸易区创造先行条件。

二、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一)区位地理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内腹地辽阔,涉及12个省、市、自治区,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对外面向东北亚,也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

滨海新区拥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其区位及基础设施都具有一定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可以为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制定今后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础环境优势,改进行政管理,市场开发信息渠道等政策细节,使天津滨海新区逐渐达到建立自1李墨丝,彭羽,沈玉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国家战略的可复制和可推广[J].国际贸易,2013,(12).2张杨东:疆保税港区的运营模式与评价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3杨世文:天津港保税区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9.由贸易区投资环境的标准。

(二)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滨海新区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是世界上货物吞吐量第五位的港口,有全国最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北方最大的保税区,聚集了保税港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几乎所有形态的对外开放区域。

(三)保税区资源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建立天津港,空港和东疆港三个保税区,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天津市在全国及环渤海地区的地位与作用。

继续发挥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进一步扩大开发,提高保税区政策自由度,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制度创新能力分,阶段逐步完成由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变。

实现经济目标效用是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根本目的,因此,促进天津滨海新区的贸易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应成为其发展的首要目标。

天津滨海新区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应在保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推行扩大就业和政策创新,不断扩大开放金融自由度和人口进出自由,大力发展贸易,提高经济效益。

三、我国自由贸易区法制建设的缺陷通过对当前保税区的法制建设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是今后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法律制度时应当注意与避免的。

(一)保税区立法严重滞后且层级较低众所周知,1990年我国在上海外高桥设立起了第一个保税区,直至十年后有关保税区定性的规定才第一次出现在了国家层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

换言之,保税区经历了很长时间缺乏设立和海关特殊监管的法律依据。

不仅如此,有关保税区特殊法律地位的其他内容时至今日仍未被规定。

1997年8月1日由海关总署颁布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可以被认为是调整保税区内法律关系的重要的中央级别立法,但是其仅仅也只是部门规章,就法律层级而言是比较低的。

不仅如此,由于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在实施过程中,保税区海关对企业的监管很大程度上只能比照区外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办法,致使保税区的优势无从得到体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并未因为新形势、新变化加以修订,致使很多问题出现法律空白。

另外,在立法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正如学者所言:“《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尽管是一部以体现海关监管为主要内容的规章,但是却成为了各地人大起草地方法规的依据。

尽管这有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这种现实情况还一直存在。

4(二)地方法规量多繁琐,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由于我国目前对保税区没有统一的立法,对于保税区具体内容的规定都有保税区所在地的人大常委或人民政府制定。

这些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是所在地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解读中央法规与政策而制定出来的,因此其地方色彩浓重。

某一角度而言,这有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其局限性很强,不利于国家统一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各保税区的协调发展,更有甚之,会造成各保税区盲目竞争的局面,是缺乏统一战略性思维的。

(三)政策性文件较多,缺乏统一立法,各管理部门冲突目前对于保税区的管理,相关部门多通过出台政策性文件加以指导。

这是由于政策性文件较为灵活,且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相较于法律法规,其颁布所需的程序也并不复杂。

这也是造成我国保税区立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政策性文件多是一个部门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制定的,又因为各部门对保税区定位和功能认识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多部门之间制定的政策性文件相冲突的情况。

这种“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的现象不仅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保税区内部高效、健康、稳定的发展。

另外,政策性文件本身具有指导性、原则性的特点,各保税区所在地对这些内容并不详尽政策的解读不同,造成各保税区发展参差不齐。

四、完善天津自由贸易区法制的具体建议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得政策及实施细则。

涉及海关、外汇、税务、安全生产、应急保障、环保、财政和检验检疫。

相对与我国其他保税区而言,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更加完善更加实际。

对促进贸易区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刚刚发展之初,匹配的措施和良好的运作坏境能为上海自由贸品区发展保驾护航。

而这一系列措施也可以借鉴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4张元军: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法制建设。

(一)完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相关法律对于与之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一方面是进一步落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承诺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兑现,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由贸易区内贸易体制和投资体制等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定位为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区,其核心制度可概括为:在法律法规保障下实现“三自由”,即货物进出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

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行政审批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根源在于法律对行政权的“收”与“放”的力度和时机。

5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修订时可以考虑逐步减少外资行政审批事项、对备案登记信息进行形式审查等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修订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办事程序等等。

这一做法对于完善天津自由贸易区立法有重要借鉴意义。

6(二)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界定清晰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使各种纠纷解决途径都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受到监管,从而为自由贸易区内的各类交易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救济保障平台。

也就是说,在自由贸易区里,应该依法加大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的力度。

比如加强社会调解、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庭,等等。

加大由独立的社会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的及时性、有效性、权威性。

7例如,已于 201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完善了“临时措施”,并增设了“紧急仲裁庭”制度;突破了当事人选定仲裁员的“名册制”限制,确立了仲裁员开放名册制;细化了“案件合并”、“其他协议方加入仲裁程序”及“案外人加入仲裁程序”等制度;通过设立仲裁庭组成前的调解员调解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制度;强化了仲裁中的证据制度等;吸收了“友好仲裁”制度;增加了“小额争议程序”,降低了相应的仲裁收费。

总之,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纠5刘东亮: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1(2): 54.6路庆江:东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1.7孙秀君:试论中国保税区向FTZ转型的法律定位[J].法学论坛,2006(2).纷化解机制将是大势所趋。

(三)健全国家安全及反垄断审查的法律和体制按照《总体方案》和《负面清单》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完善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的要求,如何构建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已成为跃然纸上的问题。

8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是对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进行单独立法,将其从《反垄断法》中剥离出来,在《涉外投资法》中专章规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观点二是目前《反垄断法》中明确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审查的条件下,考虑先由国务院颁布《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条例》,为将来的制度完善奠定基础,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相关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