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清平乐教案。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1、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吗?老师知道许多同学喜欢中国画,也有许多同学在学中国画,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幅中国画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课件2、来,大家都来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景物?( 茅屋、荷花、老翁等 )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田园牧歌、农家生活、村居)3、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著名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除了“清平乐”这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4、四年级我们学的《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齐背。

5、《卜算子》的作者是一代开国的领袖,诗、词、书法都很棒。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也很了不起,你知道是谁吗?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简介辛弃疾(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他的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在晚年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就隐居在江西上饶地区,在那里生活了20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清平乐教案》。

在这段期间,他深深地爱上了农村安详、宁静的生活,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在那时写的。

6.初读古词。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多读几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 同桌互读。

②分男女生赛。

③齐读。

7、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里有几首曲子,你觉得配上哪一首比较合适?说一说,为什么要选这首?过渡:虽然都是名曲,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都有诗人一般敏锐的感受力。

老师相信,这首词的意思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出来。

二、分组互动,自悟诗意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分别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质疑。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随机板书)3、解疑。

老师把这首词改编成了连环画,请学生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根据这几幅图你能理解这儿的哪几个词语。

4、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有,你可以走下位置去向会的同学请教。

5、汇报。

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6、这首词大概讲的'是什么呢?7、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基本理解词的内容,那么辛弃疾为什么写这首词呢:8、朗读词,这次要求读流利。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放声朗颂诗词,边读边想,你以为词中的那出最有情趣。

2、讨论那儿最有情趣?并练习朗读。

3、对话。

小组合作,两位老人会谈到些什么?表演一下(随便找搭当表演)4、学生表演5、现在,你能把诗背下来吗?6、背得真不错,诗人凭借仔细的现象和生动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这首词,通过这节课老师感到同学们也有着同样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老师把这首词改成了一本边环画,可惜,没有来得及给每幅画配上解说的内容,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四、给图配文,再现诗境。

1、伴着音乐,学生讨论,添加内容,教师巡视。

2、老师刚才发下去的图,可以组成三本同样的边环画,每本共六幅图,哪几小组拿到的是第一幅,请你们下去按顺序把其它五幅图找来合成一本完整的边环画。

3、把你的这本连环画,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全文,朗颂古诗。

4、三本边环画出自今天我们师生之手,老师想带一本回去,其它两本想送给同学们,可是我到底送谁呢?5、谁朗读的好就送给谁吧!五、布置作业选择一道自己比较喜欢的古诗,把它编成边环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2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

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但是,还不够。

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

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

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

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

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

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

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一幅()的画面啊!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

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

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景美醉人美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3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