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能有感情地个性化诵读古诗;2.发挥想象,激活学生情感,创造性地解读古诗;3.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将古诗词由薄读厚,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熟读古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

课前谈话:通过之前对辛弃疾的了解,你知道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真男儿,当他志不得伸,只能看着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宝剑如今只能静静挂在墙上时,他说——(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他看到被金兵强占的土地上生活凄苦的难民时,他说——(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他心中始终装着的是——,是——,他豪情万丈,英勇无畏,他就是——。

(板书:南宋辛弃疾)教学过程:一、正音释词,初步理解全诗1.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被罢免了官职之后隐居山林,暂时忘掉了烦恼,告别厮杀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2. 题目是“村居”,那么诗中可能描绘的是什么呢?(生说)这就是村居的意思。

3.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词,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指名读诗正音:⑴剥bao多音字,另外一个音是bo,注意区分: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报,比如吃香蕉前先——香蕉皮,吃桔子前先——桔子皮,要吃莲子,当然要先把莲蓬给——。

⑵蓬peng ,在这儿,读轻声好,还是读它的原音好呢?老师试读,学生判断,得出结论:读原音更押韵些。

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齐读古诗。

4. 读书莫放拦路虎,在预习的时候你扫除了哪些拦路虎呢?注解:⑴翁媪:老年夫妇。

翁指——,媪是女字旁,猜猜这是指谁?⑵吴音:吴地方言,其特点就是说起话来让人感觉温软柔绵;⑶相媚好:亲热的说话,“媚”:一个女子弯着眉毛在跟你说话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能弄懂吗?指名说⑷锄豆:给豆子锄草;⑸无赖:古今意义迥异,这儿指顽皮可爱。

5. 理解了这些词,诗就能弄懂了,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读懂每一句诗。

指名读,齐读。

二、发挥想象,描绘清新乡景1.这首词的题目叫“村居”,那你能从诗中看到哪些富有乡村气息的景物呢?(板书:景)不仅要看到景,还要看到这是什么样的景。

那就要睁开心灵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轻轻地读,细细地看,把诗句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

生自由读⑴交流:①茅屋什么样的茅草屋呢?(生说),给人什么感觉?可是当灿烂的阳光照射在厚厚的茅草上时,却看到——,又给人什么感觉呢?②溪水这溪水有多清澈呢?(生说),仔细听,你会听到——③青青草长得怎么样?怎么个茂密?(生说)看到什么颜色了?(生说)浅绿、嫩绿:那是刚长出的嫩草,这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深绿、墨绿:那是已经长得壮实的韧草,疾风知劲草,“风吹草低”才会现踪迹啊。

着深深浅浅的绿融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远远看上去像——,踩上去感觉——,这才叫溪上青青草啊!⑵心中有景,语言就有味,谁来把第一句读读,指名读,齐读。

2.这草怎么长得这么好?(有溪水环绕)这甘美的溪水可不仅仅滋养了大片绿色的草地,还灌溉了什么?⑴豆田在溪水的滋润下,它长得怎么样?(生说)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成熟的样子了。

⑵荷塘1 荷花:形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的——“芙蓉相脸两边开”。

色白中透粉,粉中透红,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真有些“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味。

2 荷叶:形圆圆的荷叶大大的,像——,古人说,“荷叶罗裙一色裁”啊。

色一片挨着一片,铺满水面,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绿满眼眶。

3.(音乐起)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绿毯似的草地生机勃勃,田地里的绿豆苗娇嫩可爱,粉色的荷花,碧绿的荷叶,缓缓流淌的溪水缠绕其间,潺潺的水声不时在耳边回荡,这景给你什么感觉?如果你来到这儿,最想做什么呢?生交流把这美景,这惬意融在你动情的朗读中吧!自由读,指名读4.多么自由,多么轻松,本就置身于这乡村美景中的辛弃疾喜欢这儿吗?文中有直接的答案,一个字——“喜”。

(板书:“喜”)三、走进人物,感受幸福时光1.他不仅喜欢这清新秀丽的景,还喜欢这景中的人,(板书:人)看看他喜欢谁呢?⑴小儿的无赖可爱在哪呢?(卧剥)“卧剥”是怎么样的剥呢?“卧”累了还可以怎样?指名说怎么舒服就怎么做,这小儿给人什么感觉?(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就是辛弃疾最喜欢小儿的原因啊,读,读出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自由读,指名读⑵这是“最喜”的,那还有很喜欢的呢1 大儿的勤劳烈日当空,大儿子正在豆田里锄草,你仿佛看到——(生说),这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啊。

辛苦吗?但看着嫩绿的豆苗,大儿子会想——(生说),这对丰收的渴望、憧憬,冲淡了一切的辛苦,化作一抹幸福的笑意漾在脸颊上。

你说,这样勤劳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喜欢?2 中儿的灵巧你看,那灵巧的双手——(生说),他会想——(生说)。

多么懂事的孩子,想到这,他又怎能不开心呢!3 翁媪的甜蜜辛弃疾是北方人,他可能根本听不懂吴音,怎么知道他们在“相媚好”呢?(生说)(从神态、动作、语气等去考虑)一脸幸福的他们可能在相互亲热地说些什么呢?(生说)多么可爱的老人,虽然头发花白,可像孩子似的笑得像朵花,这幸福的笑容又有谁可以拒绝呢?谁来读,将这幸福甜蜜读出来。

指名读2.(音乐起)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在笑着,天真可爱的小儿在笑着,就连辛勤劳作的大二、二儿也在笑着,这幸福的笑融在这一片清新秀丽的景中,又怎能不让人打心底里喜欢呢?读整首诗,读出辛弃疾内心的喜悦。

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四、体会情感,触摸诗人内心1. 在这首看似简单朴实的小诗中却蕴藏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情,细腻的你能感受得到吗?(板书:情)⑴夫妻情恩爱和睦,相敬如宾,这正是古人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

⑵兄弟情看着弟弟们,大儿会想——,正因为有了哥哥们的辛劳,才有了小儿的无忧无虑啊,看着吃苦耐劳的哥哥,小儿会想——,⑶母子情看着懂事的孩子们,双鬓斑白的父母会想——,看着年事已高的双亲,儿子们会想——舐犊情深,乌鸦反哺,构成了人世间最动人的画面2. 如果让你加个修饰词,你会说这是什么样的乡村生活呢?(生说)3. 当这样的情感在画面中流淌时,我们分明有了如此幸福、如此熟悉的感觉,在哪儿我们似乎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生说)这就是“家”的感觉啊(板书:家)这才是辛弃疾真正向往的啊!脑中想着景,心中带着情,再念念这首诗。

(音乐起)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 这普普通通的贫寒乡村人家,辛弃疾怎么就特别感动,特别喜欢呢?想一想,此刻,在这乡村之外的地方时是什么情景?指名说连年征战,到处残垣断壁、兵荒马乱,老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再看看这宁静和谐的乡村一家人的生活,辛弃疾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说5. 怎么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呢?(生说)国泰才能民安啊,有了完整强大的“大家”,才能有幸福安宁的小家啊!(板书:国)6. 辛弃疾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不想看,不愿看,可那颗深爱国家的心又怎能容许他遮蔽双目、视而不见?诗人写词抒发自己的情感,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还原诗人的情感。

齐读全诗五、故事延伸,促发读诗兴趣辛弃疾的爱国爱民绝不仅停留在嘴上,62岁的他又重新披挂上阵,沙场秋点兵了,这位文武双全的爱国诗人虽未在有生之年实现统一国家的心愿,但却因这份深情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布置作业:1. 读一读搜集辛弃疾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试着走进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内心;2. 写一写将你所感受到的《清平乐村居》中幸福的乡村生活细细地描写下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十首。

这是一首词。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韵字用蓝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理解这首词的声韵含义。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孩子们吟诵复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词人王观叮嘱好友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很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北宋江西派代表诗人黄庭坚也千方百计地追寻春天的踪迹,渴望“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词人的生平。

出示黄庭坚简介,指名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永修人。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兼好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22岁时中进士后担任官员,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文章获罪,死于流放地。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4、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黄庭坚的词《清平乐》里去看看。

二、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这首词,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读“寂、寞、若、迹、百”五个入声字的短促。

(3)拖长每句诗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韵字。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请齐诵一遍。

三、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2.指名反馈,生补充,随生回答出示译文。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

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3.男女生分读原文及译文,了解词句字面意思。

4.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读诵《清平乐》。

四、感悟音义(一)学习上阙1.请孩子们仔细听上阙的吟咏录音,你从吟咏声里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些字词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倾听感悟,交流并吟咏表达自己的感悟预设:(1)我从第一句拖长的“归”字,感受到作者好希望春天慢慢离开啊。

(2)我从第二句“行路”二字拖长,感受到春天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有了否定的“无”字,就表示一条路都没有。

(3)我从“若有”二字的高音,体会到了作者在强调一种假设的情境,有那样的情景该多好!(4)我从“唤取”二字的高音和仄声读短,体会到作者急迫的心情;(5)我从“来”字拖长,感受到作者似乎在呼唤,而且呼唤得很久(6)我从押韵的“住”字拖长,感受到作者是想将春天长久地留住。

2.请孩子们自由吟咏,怎么能表达你的感受就怎么吟咏。

(二)学习下阙1.孩子们,真的有人能找到春天到底去了哪里,还能请春天回来和词人一起住,让词人永远沐浴在春日的美好中吗?(孩子们回答,说理由)2.是呀,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