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脏内部的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

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

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

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

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

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

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基本简介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主要特点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

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

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

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基本功能(1)尿的生成。

血液流经肾脏,其中的除细胞与大分子蛋白外的大部分血浆成分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及足细胞裂孔膜构成的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在流经不同节段肾小管的过程中通过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最终形成终尿,汇入肾盂,排出体外。

(2)排泄代谢产物。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代谢废物——包括以尿素氮、肌酐、尿酸等为代表的一百余种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通过血液进入肾脏,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随尿液排出体外。

(3)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及体液酸碱平衡。

在肾脏,血液中的水和电解质通过肾小球滤入原尿;原尿中的水和电解质在流经不同节段肾小管时以不同的比例被重吸收,同时部分电解质将被分泌入管腔。

通过肾脏的尿浓缩与稀释过程维持机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平衡,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内分泌功能:①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

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

统来调节血压。

②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刺激骨髓造血。

③活化维生素D3。

调节钙磷代谢。

④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等。

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T1/2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代谢紊乱。

⑤肾外激素的靶器官。

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

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可见,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肾的位置肾脏的位置:右肾门正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

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

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

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肋腰点),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组织结构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淡红色,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红褐色,为10-20个锥体所构成。

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

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

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

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

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其他资料饮食1、限制含钾高的饮食含钾最高的有:冬菇、紫菜;其次:马铃薯、黄豆芽、藕、菠菜、韭菜、芹菜、菜花、鸡等;中等量:丝瓜、苦瓜、藓蘑菇。

含钾量高的不吃,中等量的少吃,最好是在大量水中浸泡30分钟后再煮,把汤弃之,再食用,水果宜每天少量,不宜过多。

2、执行低磷饮食含磷高的食物有:麦片、黄豆、冬菇、紫菜、奶粉、肉松、鱿鱼干、动物内脏(猪心、脑、肝、肾)等不宜多吃肉类的含磷量高于植物,为减少肉类中的含磷量,可把肉切成片,用开水煮一下,只吃肉而不吃汤。

3、减低钠含量少用含钠高的调味品,如:食盐、味精、蚝油、酱制品、梅菜、咸菜、榨菜等。

多用低钠调味品如:醋、糖、酒、胡椒、花椒、五香粉、八角、葱、姜、蒜、辣椒、陈皮等4、增加热量如冰糖、块糖、葡萄糖、汽水、果汁、高淀粉食品如粉丝、西米。

5、减轻口渴不进或少进高盐食物,饮品中加入薄荷叶、柠檬片。

将饮品制成冰块含化,嚼口香糖,不用或少饮浓茶、咖啡。

7、增加纤维素多吃蔬菜,但要适当烹调以降低钾、磷含量后再吃。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损害并进行性恶化,造成肾单位严重毁损,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方面发生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尿毒症与肾脏替代疗法常规肾脏替代疗法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最常用的肾脏替代疗法,肾脏移植是最完全的肾脏替代疗法。

引起尿毒症的常见疾病1、慢性肾小球肾炎因长期肾小球病变的不断损害以致肾脏逐渐失去功能。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细菌感染致使肾脏发生纤维化萎缩、失去肾功能。

3、高血压长期高血压病,使肾脏的肾小球受损硬化、肾脏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4、继发于系统性疾病常见如红斑狼疮性肾炎引起的尿毒症。

5、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由于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基底膜进行性增厚,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痛风肾病晚期也可导致尿毒症。

6、长期慢性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肥大时正常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造成双肾盂积水,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会使肾功能受损造成尿毒症。

7、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两侧肾脏不同程度被许多没有功能的水囊所取代,随年龄的增长病情也在恶化,有的患者二十几岁即发展成为尿毒症,多数则在40—50岁以后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尿的浓缩和稀释所谓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言。

排出的尿,其渗透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尿的渗透压可达1200mOsm/L,约为血浆渗透压(300mOsm/L)的4~5倍,这表示尿被浓缩;反之,如果尿的渗透压比血浆低,称为低渗尿,尿的渗透压可低至30~40mOsm/L,仅是血浆渗透压的1/10,这表示尿被稀释;排出的尿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尿。

这表明肾脏具有浓缩或稀释尿的功能。

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人将老鼠的肾做分层切片,并测定各层的渗透压,观察到肾皮质各部切片中的组织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为1.0,说明皮质部组织液与血浆是等渗的。

而髓质部组织液与血浆渗透浓度之比,随着由髓质外层向乳头深入而逐渐升高,分别为2.0、3.0、4.0(图10-13),这表明在肾脏中存在着一个由髓质外层向内层逐步升高的渗透压梯度,这个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主要是和肾小管特别是髓袢的功能有关,并且是肾脏浓缩与稀释尿液的基础。

髓质中的渗透压梯度是怎样形成的呢?测定的结果表明,当小管液沿降支流动时已逐渐转变为高渗,而到髓袢底部时,渗透压最高,当小管液沿升支上升时,其渗透压又逐渐下降。

实验证明降支对水的通透性较高,而对溶质的通透性甚小,而在髓袢升支,细胞膜对水不具有通透性,而对溶质(如Na+、Cl-、尿素等)则具有较高的通透性。

在髓袢升支粗段,溶质中Cl-是主动重吸收的,而Na+和尿素是被动重吸收的,但水不能透过。

结果导致在升支的周围髓质组织间隙液出现局部高渗。

故外髓部的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升支粗段NaCl的重吸收所形成。

愈靠近皮质部,渗透压愈低;愈近内髓部,渗透压愈高。

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目前认为与尿素的再循环有密切关系(图10-14)。

①远曲小管及皮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

当小管液流经此部分时,在ADH的作用下,水被重吸收,使小管液中尿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②当小管液进入内髓部集合管时,此部管壁对尿素的通透性大,小管液中的尿素迅速地向组织液扩散,造成了内髓部组织液中尿素浓度增高,形成高渗。

③髓袢降支和升支的逆流倍增作用。

即降支的对水易通透,而对NaCl 不易通透;而水即由降支细段渗透入内髓部组织间隙,而小管液中NaCl的浓度成倍增加。

④而升支细段对水不易通透,而对NaCl易通透,由于此段小管液中NaCl浓度高于组织间隙液,藉浓差,NaCl进入组织间液,进一步提高了内髓部的渗透压。

同时其小管液中NaCl浓度逐渐降低,这样降支和升支就构成了一个逆流倍增系统,使内髓组织间液形成了渗透压梯度。

⑤由于升支细段对尿素具有通透性,所以组织间液中的尿素可以进入升支细段,再流经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集合管,形成尿素再循环(图10-1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如下:集合管与髓袢平行,处于渗透压梯度中。

当小管液经远曲小管近端向其远端、集合管方向流动时,由于这二部分对水的通透性受ADH的调节,当ADH 增多时、管壁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由于相应各部的组织间液处于高渗状态,水由管腔内渗入组织间隙,使尿逐步浓缩,形成了高渗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