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
高艳如
2009级科学教育4090736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演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技能。
2.以教师的身份,讲解清楚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组成、离子的放电顺序,
学生能够清晰掌握。
二、实验原理
1.放电顺序:
阳极:活泼金属>S2->I->Br->Cl->OH->SO42->NO3->F-
阴极:Ag+>Hg2+>Cu2+>H+(酸中)>Pb2+>Sn2+>Fe2+>Zn2+>H+(水
中)>Al3+>Mg2+>Na+
2.阳极(C):2Cl--2e-===Cl2↑
阴极(Fe):2H++2e-===H
2
↑
总反应式:2NaCl+2H
2O
电解
2NaOH+H2↑+Cl2↑
3.氯气的检验:2I-+Cl2===I2+2Cl-
5Cl2+I2+6H2O===2HIO3+10HCl
故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若时间较长,蓝色会退去。
三、实验药品仪器
大烧杯、具支U型管、铁架台、碳棒、粗铁钉、导线、直流低压电源。
饱和食盐水、淀粉碘化钾试纸、酚酞试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往具支U型管中注入饱和氯化钠溶液至支管以下约2cm处。
2.并往两管口各滴加2滴酚酞试剂。
3.装上铁阴极和碳棒阳极。
4.调节直流低压电源使电压为15V左右。
5.将装好阴阳极的具支U型管与电源接通。
现象:两极附近均有大量气泡产生,在阴极区,溶液变红。
结论:阴极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6.在阳极区的支管处,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之。
现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并一会儿蓝色退去。
结论:阳极区产生的气体是氯气。
7.关闭电源,拆卸仪器并洗涤。
五、注意事项
1.粗铁钉要与直流电源的阴极相连,碳棒与阳极相连。
2.电压不宜过低,避免产生气体的速率过慢以及量过少。
六、实验改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1(必修1)的专题2的第一单元中,涉及氯气的生产原理时有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图2-2)。
这个实验,对引导学生掌握工业上如何制取氯气的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按课本装置进行实验,需时较长,而且很难在试管里收集到氢气,实验成功率不高。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反应在U型管里进行,使得离子在两极之间迁移距离过长,造成整个电路的电阻较大,电源功率损耗大,使阴、阳两极产生的气泡较少,很难收集到足够的氢气。
二、用铁棒作电极,电阻大,表面积太小,不利于氢气的产生,也难收集到足够的氢气进行验证实验。
三、尾气没有及时处理,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新理念。
故在实验步骤上做以下改进:接通电源,发应发生,两端都有气体生成,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端,用淀粉KI试纸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能使淀粉KI试纸变蓝,则说明生成的是氯气;另一端则通入发泡剂,如果发现有气泡生成,用火柴点燃,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说明生成的是氢气。
(小窍门:保证气泡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空气。
)
七、参考文献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物理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