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
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

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

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

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

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

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人物评价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殆不可以迹捕。

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

此皆
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

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宋叶少蕴《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

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

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

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

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

”恍然如己语也。

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

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

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

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

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

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此类是也。

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

宋许顗《彦周诗话》
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

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

”此语甚悲。

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

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

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

”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

”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元、白之论如此。

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

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

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
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

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