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狂澜.()哽.()咽诧.()异污秽.()2.选词填空。

走冲流泄(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过去的。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万里。

3.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的。

()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A.因为所以可是B.因为所以而且C.如果那么可是D.如果那么而且4.下面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C.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5.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4)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6.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则是以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

B.德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乡写得详细,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简略。

7.下面的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⑴那时候,黯淡的灯光和母亲的叹息使我朦胧地感到不安。

⑵坐车到了南站,站在那熟悉又陌生的门前,不禁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⑶1960年我回到北京。

⑷现在,我又站在这个地方,真是百感交集。

⑸一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重访故居。

A.⑴⑵⑶⑷⑸B.⑶⑸⑵⑴⑷C.⑷⑴⑵⑶⑸D.⑴⑷⑵⑸⑶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一)(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选文中第一节是,第二节是,作者先以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本诗的主题:。

10.全诗的主体部分气势磅礴,思路清晰。

领起字是“ ”,这之后的内容,有写实的成分,也有的成分。

11.在描述黄河之景时,近的特写镜头是:“ ,”两句,全景式的总写的句子是:“ ,。

”纵向描写黄河流向的句子是:“ ,”最后横向展开。

12.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写出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14.“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语段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A.突出“我”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B.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C.表明“我”此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D.体现韩麦尔先生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16.把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气氛。

17.选文用“ ”具体写出“个个人那么专心”;用“ ”具体写出“教室里那么安静”,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出孩子们。

18.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为什么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并反复地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金甲虫飞进来”这两个细节意在渲染。

(三)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0.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 捉知了—→ —→21.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一种依托,贯穿全文。

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郁的感情。

请你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