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Ca2+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磷脂,Ca2+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15、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不包括()。
A、FⅡB、FⅦC、FⅨD、FⅩE、FⅪ16、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FⅠB、FⅢC、FⅩD、FⅫE、FⅪ17、因子Ⅳ在凝血过程中主要起的作用是()。
A、参与凝血内源凝血途径B、参与凝血外源凝血途径C、参与凝血共同凝血途D、参与凝血全过程E、参与内源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18、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处于()。
A、动态平衡B、无活性状态C、活性状态D、激化状态E、部分活化,部分无活性状态19、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
A、ⅧB、ⅩC、ⅫD、ⅩⅢE、Ⅺ20、蛋白S(PS)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一物质()。
A、蛋白CB、维生素KC、血栓调节蛋白D、蛋白ZE、肝素辅助因子21、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
A、FⅠ、FⅤ、FⅧ、FⅩⅢB、FⅢ、FⅣC、FⅡ、FⅦ、FⅨ、FⅩD、FⅡ、FⅢ、FⅣ、FⅦE、FⅠ、FⅢ、FⅤ、FⅩⅢ22、维生素K依赖因子为A、Ⅶ、Ⅸ、ⅩB、Ⅳ、Ⅸ、ⅩC、Ⅴ、Ⅸ、ⅩD、Ⅵ、Ⅸ、ⅩE、Ⅷ、Ⅸ、Ⅹ23、促进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强弱与下列哪项有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B、血小板膜磷脂C、血小板膜糖脂D、血小板膜特异受体E、血小板质膜上Na+-K+-ATP酶24、血小板第3因子是血小板膜上的()。
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乙醇胺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醚肌醇E、磷脂25、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激活FⅪB、激活FⅫC、提供ADPD、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E、提供FⅤ26、血小板致密颗粒中不含哪种成分()。
A、ADPB、ATPC、5-HT(5-羟色胺)D、Ca2+E、β-TG(β-血小板球蛋白)2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A、GPⅠaB、GPⅠb-Ⅸ复合物C、GPⅡb-Ⅲa复合物D、GPⅣE、GPV28、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
A、(10~30)×109/LB、(100~300)×109/dlC、(301~501)×109/LD、(50~100)×109/LE、(100~300)×109/L29、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凝血酶B、花生四烯酸C、胶原D、肾上腺素E、ADP30、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浆钙离子E、TXA23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
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32、下列哪项是多种血小板膜受体的所在部位()。
A、糖萼B、钠泵C、糖脂D、磷脂E、钙泵33、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34、不是血小板诱导剂有()。
A、ADPB、肾上腺素C、凝血酶D、胶原E、鱼精蛋白3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形成微血栓的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浆中缺乏血小板聚集因子的抑制物B、机体产生血小板表面相关IgGC、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D、血小板聚集活性减低致血管扩张E、免疫复合物损伤微血管壁,同时致敏血小板,使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细胞清除36、下列哪一组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
A、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B、致密颗粒,α-颗粒和溶酶体颗粒C、ADP,β血小板球蛋白D、ATP和纤维蛋白E、微管,微丝和膜下细胞丝37、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38、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主要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血块收缩功能C、聚集功能D、凝血功能E、分泌功能39、血小板黏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B、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D、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E、需要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a/Ⅱa)40、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管壁参与内源凝血途径B、血小板不参与凝血过程C、因子Ⅳ参与内源和外源凝血系统D、血管壁参与外源凝血途径E、共同凝血途径始于因子Ⅹ的激活41、完成血小板黏附功能所需条件是()。
A、血小板数量增多B、微血管壁的结构正常C、GPⅠb和vWF含量正常以及内皮下层组织成分的存在D、血浆总蛋白、血液电解质浓度及pH均正常E、诱导剂的参与,GPⅡb/Ⅲa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42、下列哪一项是反映血小板收缩功能的物质()。
A、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B、血小板第4因子C、血小板促生长因子D、血小板膜磷脂和膜糖蛋白E、钠泵和钙泵43、下列哪一种酶不参与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
A、激肽释放酶B、环氧化酶C、血栓素合成酶D、磷脂酶A2E、cAMP44、血小板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中,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是下列哪一对()。
A、TXA2,PGI2B、TXB2,PGI2C、PGG2,PGD2D、TXB2,PGE2E、TXA2,HHT45、下列哪一种物质是舒血管性的()。
A、去甲肾上腺素B、血栓素A2(TXA2)C、前列环素(PGI2)D、纤维蛋白肽AE、血管紧张素46、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哪项特性()。
A、黏附B、聚集C、收缩D、吸附E、释放47、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止血物质是()。
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C、前列环素(PGI2)D、血栓调节蛋白(TM)E、以上都是48、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有()。
A、X,Y碎片B、X碎片C、X,Y,D碎片D、X,Y,D,E碎片E、D,E碎片49、下列哪项不属于纤溶酶的生理作用()。
A、裂解纤维蛋白原B、裂解纤维蛋白C、水解多种凝血因子D、灭活蛋白CE、水解补体50、下列哪一种是纤溶系统抑制物()。
A、α2-巨球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B、α1-抗膜蛋白酶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C、α2-抗纤溶酶α2-AP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D、C1-灭活剂和α2-APE、AT-Ⅲ和α2-AP51、纤溶激活物的作用是()。
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C、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D、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维蛋白52、在纤溶过程中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的物质是()。
A、纤溶酶原激活物(PA)B、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Ⅰ)C、α2-巨球蛋白(α2-M)D、α1-抗膜蛋白酶(α1-AT)E、C1-抑制药53、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A、前活化素转变为活化素B、血浆素原转变为血浆素C、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α2巨球蛋白对凝血酶灭活E、抗活化素抑制血浆活化素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是()。
A、促进血液凝固B、抑制血液凝固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E、以上都不是55、体内抗凝血系统包括()。
A、血管内皮的完整性B、单核吞噬细胞的清除功能C、抗凝血酶产生D、肝素的合成E、上述4项共同作用56、具有明显加强AT-Ⅲ的抗凝作用的是()。
A、凝血酶B、纤溶酶C、肝素D、蛋白C(PC)E、蛋白S(PS)57、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质是()。
A、抗凝血酶Ⅰ(ATⅠ)B、抗凝血酶Ⅱ(ATⅡ)C、抗凝血酶Ⅲ(ATⅢ)D、抗凝血酶Ⅳ(ATⅣ)E、抗凝血酶Ⅴ(ATⅤ)5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凝血系统激活二、B1、A.红细胞数目B.血浆总蛋白含量C.血浆球蛋白含量D.血浆白蛋白含量E.血浆NaCl含量<1>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决定于()。
A B C D E<2>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决定于()。
A B C D E2、A.血栓收缩蛋白B.ADP、血栓烷A2胶原C.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C1抑制物D.ADP、肾上腺素、血栓调节蛋白、蛋白S、蛋白C抑制物E.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活化蛋白C抑制物<3>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