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观的阐述

设计观的阐述

什么是设计观_金文设计体会3、综上所述,在这里给设计观一个相对完善的定义:设计观,就是人们对于设计问题以及设计关系的根本观点及根本看法。

主要内容包括对设计目的、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设计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具体包括价值观、艺术观(审美观)、技术观、经济观、社会观和环境观等。

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设计趋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具设计价值的东西。

与设计观,最紧密的是价值观、最直接的是人生观、最根本的是世界观。

设计观人人都有,是自发的、朴素的,而设计哲学并非人人能懂,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设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设计观。

设计哲学是设计观和设计方法论的统一。

设计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设计和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看法。

设计观决定设计方法论,有什么样的设计观就有什么样的设计方法论,而设计方法论体现设计观。

设计哲学是关于设计观的学说,当人们以一定的设计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设计观就有设计方法论的意义。

所以说设计哲学、设计观和设计方法论是统一的。

设计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设计观包括系统化理论化的设计观和零散的设计观,狭义的设计观仅指系统化的设计观,即设计哲学。

4、中国式设计观4.1、传统设计观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中国式设计观的存在,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易经》。

《易经》通过一种简单的编码模式来描述阴阳消涨的各种过程与状态,从而揭示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就出自《易经》中的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更值得深入体会与研究的还在于《易经》中蕴涵着丰富的设计观。

“易”就是“变”,显然《易经》就是“变化之经”,并且《易经》的确能给人预知未来的某种启示。

而设计,归根到底就是面向未来的“变术”。

因此,可以说《易经》就是中国人不折不扣的设计哲学。

《易经》中,对于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设计观,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从而充分重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到,对于中国设计师而言,体会与研究《易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会让你的设计观找到根基,正所谓:根深方能叶茂。

【思考】:在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对待文化?〖个人体会〗:设计中的文化问题,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几个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应用问题,而是应该在设计观的层面去深入思考与挖掘的问题。

符号的应用可能让设计看上去是,而在设计观上去体会感悟,那设计就不仅仅是看上去是;甚至看上去不是,它在根本上也一定是。

对于传统,我们怀疑过、思考过、批判过、无视过、甚至是抛弃过,但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骨子里,或许被封存,但绝对不会消失。

有一天,当我们对眼前的东西开始困惑,对我们已形成的各种观念开始怀疑、思考、反省时,存在于我们血液里、骨子里的东西就会慢慢解封,敦促我们去重新翻阅经典,这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揭开我们困惑的东西,原来已存在了几千年。

这就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4.2、当代设计观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民众逐步经受现代物质文明洗礼的30年,也是从相同起点出发,中国社会逐步分化为不同阶层的30年,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的30年。

众所周知,现代物质文明是建立在一次次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文明,在一种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中,这种文明,很大程度上,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商业的运作得以建立。

那么,它对于中国人原本的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

在一次次的冲击之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显然呈现出不稳定性、脆弱性、复杂性、多样性、甚至是负面性。

而对于设计观来说,最紧密的是价值观、最直接的是人生观、最根本的是世界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设计观必然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

如果想理出头绪,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4.2.1、学术设计观“一个包装的改变可以卖贵好几块钱”。

这是我们设计观建立的最初前提。

即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商业美术、工业美术。

“商业美术”、“工业美术”就是最初的设计观。

之后,关于“设计究竟是什么?”的思考与争论,在学术上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时至今日,无论是我们借鉴学习别人的设计观,还是自身思考总结的设计观,显然我们对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完善了,似乎在向正确的设计观迈进;但是,从根本的价值趋向而言,学术的设计观始终无法摆脱最初设计观的影子,自觉不自觉总是拿“审美观”来替代“设计观”,自我感觉良好地在学术的圈子里,交流设计、玩味设计、传授设计。

一旦走出那个圈子,“温室里的设计观”总是难免遭遇风浪的摧残。

因此,具有片面性,缺乏科学性仍然是当今学术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思考】:“技术美学”作为一种设计观是具有科学性的学术设计观吗?〖个人体会〗:不是。

因为“技术美学”归根到底还是拿“审美观”来替代“设计观”,也就是说,它的立足点是“美学研究”而不是“设计研究”。

如果深究甚至“技术美学”这个概念也有待商祺。

虽然,技术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始于上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一种结合,即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但“技术美学”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技术本身存在区别于其它传统类别的美学价值。

而事实上,是应用技术后的美学研究或者是具有技术成分的美学研究。

即技术本身是不具备任何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价值,而只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

在技术的参与、支撑与影响下,自然会出现新的美学方面的问题,从而才会有“技术美学”这样一个学科来研究区别于传统类别的美学问题。

只有综合价值观、艺术观(审美观)、技术观、经济观、社会观和环境观等等在内的设计观才是具备科学性的设计观。

因此,“技术美学”只是组成科学性设计观的艺术观(审美观)的部分。

“技术美学”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设计观,但并不因为“技术”二字而具备科学性,因为它表达的观念是:设计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美不美的问题,只不过是技术参与的美不美的问题。

4.2.2、企业设计观“换个包装真的能卖贵好几块钱!”最初我们的企业设计观与学术设计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这种最初的,阶段性的一致,无疑给以后企业设计观的发展与完善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但最根本还在于:中国制造,30年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更迫使企业设计观的价值趋向乃至设计趋向无法摆脱“低成本”。

本来,从商业的角度看,“薄利多销、物美价廉”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于:“物美”,并不是美的有智慧,而多数是一种粉饰;“价廉”也并非是通过价值工程来合理地降低成本,而是超越底线的低成本。

有时这种底线,岂止是成本的底线,是触及道德的底线,法律的底线。

任何时候,“物美价廉”的产品都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清醒的消费者绝对不会青睐粉饰的“物美”,超越底线的“价廉”。

因此,正确的企业设计观一定要建立在“如何做到真正物美价廉”的问题思考之上。

无论低成本的商业模式是否到了尽头,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设计,但这需要我们的企业必须重新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也就是说,现在的企业设计观存在分离性,缺乏系统性。

【思考】:何为系统性的企业设计观?〖个人体会〗:具有明确统一的价值趋向的设计观;能将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有机结合的设计观;能真正做到物美价廉的设计观;归根到底,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产生效益的设计观。

系统性的企业设计观是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作为一个系统的价值工程来看待。

将产品相关的所有因素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内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其中包括:1>功能的确定;2>原理的确定;3>结构实现方式的确定;4>产品造型的确定,等等;这其中还包括技术的支撑、材料的选用、工艺的实现、使用的便利、风格的把握、成本的核算、品质的保证等等一系列的设计思考,这所有的因素需要一个有主次关系的逻辑性排序,这种逻辑性排序的依据就是价值趋向决定的设计趋向。

也就是说,新产品的开发在最初需要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准则,所有参与的人员都必须依据这一准则进行相关的设计,当出现矛盾时,具体谁让谁,就要依据主次关系的逻辑性排序来解决矛盾。

因此,无论是成本导向、技术导向还是风格导向等等,企业设计观都必须具备系统性,从而避免顾此失彼的极端导向的设计结果产生。

4.2.3、大众设计观原本观念的教育是院校教育之根本,但商业化的背景之下,院校首先思考的是“升学率”、“入学率”与“就业率”,这种思考的结果是:教育只放在了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将最根本的观念教育完全交给了媒体。

同样的背景下,媒体的观念教育则是为“注意力经济”服务的。

如同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一样,大众设计观也是形成于媒体潜移默化的、鱼目混珠的各种观念教育之中。

大众设计观虽然会因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复杂性与多样性,但随着媒体观念教育的不懈努力,在当下显然形成了一个主流的大众设计观,那就是:“潮流、时尚”。

也就是说,设计被完全等同于“潮流、时尚”,而最能体现潮流、时尚的设计有:服装、发型、动漫等。

设计要把握潮流、时尚并无可厚非,但设计如果被完全等同于潮流、时尚,仅作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感性手段,去完全迎合这种大众的设计观,那么设计就会变得浮夸而没有内涵,资源的过度使用与不必要的浪费也在所难免,同时设计本身应有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说,目前的大众设计观存在太多的感性,而缺乏理性。

【思考】:设计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教育?〖个人体会〗:设计教育首先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设计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观念的教育,即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基础的设计观教育;其次,设计教育的高级阶段才是一种强调创造性的职业教育。

跨学科的特征决定设计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的专业教育,更不是一种新类别的、单纯的艺术教育。

也就是说这种职业教育不能建立在一种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的特征决定设计教育不可能是一种应试教育,因为假如已有标准答案,也就意味着设计教育的失败。

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设计教育自始至终是一种实践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提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30年过去了,娃娃们赚够钱也要退役了,中国足球仍然只能在中国国内“热闹、热闹”。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人去认真体会理解,没有人真正按这句话去踏踏实实从娃娃抓起。

正如,大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样一个称谓深信不疑,但从来没有人去思考这位伟人为什么就是总设计师呢?假如真的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我们的设计观将完全改变,我们的设计教育将完全是另一个状况。

在这里,借用这位伟人的话,“设计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综上所述,关于混沌的中国式设计观,目前的确很难把握其全貌,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理性是可以肯定的。

可以说,围绕设计的一切均决定于“有什么样的设计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