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例介绍练习题一、填空题1.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与“社会”、“语言”、“”、“艺术”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答案:科学;健康2.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科学知识、和。
答案:科学方法;科学情感态度3.当代各个国家都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上,我们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也要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答案:科学素质;主动探究4.“做中学”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研究、实验,而不是死记固定的陈述性知识。
答案:行动;提问5.“STS”的中文意思是、技术与。
答案:科学;社会6.在我国的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和三种途径来进行。
答案: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二、解释题1.“做中学”教育目标答案:“做中学”教育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2.“STS”教育答案:“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3.幼儿园“STS”教育的方法答案:幼儿园“STS”教育在方法上仍坚持立足于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立足于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立足于学前儿童的直接生活经验。
让学前儿童从问题出发,在操作思考中学习,在判断决策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
4.生命教育答案: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5.儿童的生命教育答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个体生命教育的最初阶段,指的是教育儿童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幼小衔接的任务,初步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6.探究性学习答案:探究性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富有创新地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是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7.学前儿童“探究性教学”答案:学前儿童“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儿童主动参与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它主要依靠学前儿童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得出结论,并以多种方式表达结论,从而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提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三、问答题1.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包括哪些方面?答案: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二是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三是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2.“做中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方面?答案:“做中学”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的教育理念“做中学”特别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儿童为原则,不追求科学精英的培养和选拔,而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
因此每个儿童、每个学校、每个地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有特色的“做中学”科学教育。
(2)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做中学”特别强调儿童的科学探究,即儿童通过亲身经历探究以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方法。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为学前儿童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置疑的科学态度。
“做中学”科学教育中,探究学习是对学前儿童亲历的事物中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育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做法。
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包括探究的方式方法、能力、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互动联系的内容以及与儿童自身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所以,“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学习者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又一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从学前儿童出发,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本。
“做中学”科学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科学教育教师讲儿童听,一切以既定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注意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地位。
教师不再是权威、指挥家,而是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做中学”鼓励学前儿童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4)以改变学前儿童学习方式为根本点的教育理念“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是一个以变革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改变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改革,它主张让所有的儿童通过亲历体验探究过程,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将来成为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而,以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为根本点成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又一基本理念。
“做中学”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儿童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儿童的学习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
发现学习包括概念发现学习与科学发现学习。
科学发现学习由于最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在动手实践中逐渐体验并与他人交流经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更容易使儿童获得深层学习通道的深层策略。
3.简述在幼儿园进行“做中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案:在幼儿园进行“做中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面向每一个学前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第二,为学前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学前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第三,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第四,引导学前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第五,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第六,采用激励性评价。
第七,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
第八,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
第九,通过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
建立专用网站和开放式平台,建立在线教师培训和支持系统。
4.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开展“做中学”活动有哪些基本环节?答案: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开展“做中学”活动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设置情景一提出问题一动手操作一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一表达与交流。
5.“STS”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答案:“STS”教育的基本涵义是指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做出的决策。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教育。
“STS”教育要求科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注重渗透技术教育,以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
“STS”教育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质教育,在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6.幼儿园“STS'’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它探索自然的奥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和控制自然,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方法、技能和工艺,它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出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显然,要求学前儿童从理论上、抽象的概念层次上理解上述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以及“STS'’教育的内涵是困难的。
因此,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
要让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观察和操作,以及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索、发现,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以获取科学经验和具体的、粗浅的科技知识;通过参与探索、使用工具(物化的科技产品)、开展科技小制作等操作活动来学习科学技术的简单方法和技能;通过在活动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来感受、体验、理解科学和技术的联系,科技的应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尤其是自身生活)三者的关系。
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幼教界借鉴西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和经验,从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原有的自然常识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始实施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以学前儿童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
幼儿园“STS”教育不仅强调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感知、探索、发现自然界的奥秘,还要求学前儿童探索人工自然,重视科学技术应用的作用、科学和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不仅重视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方法的学习、智力的发展,还强调技能(使用工具和创作)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学前儿童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爱护,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培养,还注意引导学前儿童对技术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心。
总之,幼儿园“STS”教育仍然是要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因此,它不是对原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否定,而是对原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7.简述在幼儿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答:在幼儿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学前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对他们实施“STS”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
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是关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合作和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参与激烈的竞争,而且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并正确、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造福。
这一切都要在儿童的早期奠定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STS”教育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