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5分)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2.本试题不分I、II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一、积累运用(共21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感动于邓稼先“鞠躬尽cuì(1),死而后己”的一生,领略到黄河伟大而又坚强的英雄气概,感受到端木蕻良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2)痛的爱国情怀,也见证了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____(2)______2.选出下面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2分)A.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防震减灾意识的培养,遇到严重的火灾,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B.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两座诗歌史上的“高峰”各有千秋,但他们的诗歌中都饱含着悲天悯人的情怀。C.功名利禄对他而言,犹如海市蜃楼,转眼成空。D.如愿建造了新屋的父亲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却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B.清明节前夕,来自各所学校大约一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C.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__________北京时间3月19日9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215955例。②历时仅十余天,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两座医院建成并______,再次体现了中国速度。③政府对疫情防控期间哄抬价格、发“疫情财”的违者_______。A.截至起用严惩不贷B.截止起用严惩不怠C.截止启用严惩不怠D.截至启用严惩不贷5.名著阅读。(3分)(1)假如我出而为人民驱除这憎恶,打伤或者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这里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1分)(2)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____,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里。(2分)6.古诗词填空。(共6分。第1题每题2分,后4个题各1分)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运用多偶句,蕴含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时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综合性学习。(4分)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来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去欣赏如画的风景!(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主题标语。(1分)(2)请你仿照给出的环节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2分)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第二环节:_______________第三环节:唱四季歌曲第四环节:_______________(3)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为了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请同学们在留言板上留言。(1分)二、阅读欣赏与背诵(共5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26题。(一)(4分)梦中作【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8.诗中“夜凉吹笛千山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9.分析诗中“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二)(11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日:“子安得此金?”对日:“所受俸禄也。”母日:“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相委.而去()②元方入门不顾.()③子安.得此金()④非吾所欲.也()11.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2分)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2.翻译下列句子。(2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三)(9分)秋天的怀念(节选)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④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4.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她憔悴..般的神色。..的脸现出央求15.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16.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4分)(四)(12分)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丟,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17.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18.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19.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20.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五)(13分)后视镜里的牵挂①“买什么车呢?”在一挂鞭炮噼哩叭啦响过之后,母亲喃喃道。②我没有在意。在这提新车的第一天,在乡下老家亲邻好友的喷啧夸赞声中,我既兴奋又得意,哪在意母亲的唠叨呢?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用近一年的工资买了辆摩托车,母亲也是这样责怨我的。我知道,那时的她是担心我们乱花钱,不知当家过日子。母亲一直勤俭持家,花这么多钱买这两轮的铁骑,老人家肯定是心疼了。④亲友为庆贺我提新车而燃放的鞭炮的纸满满地了一地,红艳艳的,像是盛放的杜花。我搂着站在原地的母亲的肩,笑嘻嘻地说:“妈,咱现在不缺钱呢。”母亲轻轻地叹了口气,那声音低得似乎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到。⑤自从有了车,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一到休息日,我便带着一家人走亲访友、畅游四周的风景名胜。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省,车轱辘不停地转。我手握方向盘,尽情享受着轿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⑥母亲仍寡居在那个被我叫作老家的乡下。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已离世了,我们兄弟都想把母亲接到自己的小家里来住,但她却总是固执地拒绝。如今,她已七十多岁了,每天不是去那片一直不愿抛弃的菜地,就是坐在大门口的一把竹椅上,静静地看人来人往。⑦“车开慢点哈。”每次我去看望母亲,启动车准备离开时,母亲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嘱咐。声音沉沉,如村口那棵樟树繁茂的绿叶浓郁成一团。⑧而每当我离开老家到达目的地时,极少主动联系的母亲总会及时地打来电话。“妈,什么事?”第一次接听到她这样的电话,我内心是疑惑的。“没事,我就是问问你到了没有。”“刚到。”我随口回答着。“哦。”母亲那头应了一声就挂了。我摇摇头,独自笑了笑:老人呀,这不是多余的么?⑨有一次,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那天在老家和几个亲友玩,快凌晨的时候,我才在雾重星稀中开车返回。到了家,正准备安寝,一阵手机铃声突兀响起,在万籁俱寂的浓黑夜色中分外惊心。我直接按了接听键。“到家了?”原来是母亲。“妈,还没睡?怎么了?”我的心扑扑跳。“没事,就是问一声。”然后就是嘟嘟的忙音。我拿着手机,兀自呆呆地立在原地。那晚,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⑩后来的某天,我和住母亲隔壁的沈婆婆聊天,老人告诉我:“每次看到你开车回家,你妈妈就会一直看着手机。几次按下你的号码,几次又桂断。她说,按早了,怕你在开车受打扰。可看她那紧张的样子,又忍受不了那么晚。下次你们到家了,就主动给她打个电话吧,免得她担心得像个小孩。”我听了,静默无语。温暖和愧疚如海潮一样涌上心头,一波又一波,撞击着我的胸膛。11“买什么车呢?”这时,我才真正了解了这句话背后一位母亲特有的心境。除了欣悦,还有一丝嗔怪,一丝担○忧。12儿行千里母担忧。车程再长,也长不过母亲那头沉沉的牵挂。我忽然想起每次离开老家时车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瘦弱、单薄,一头苍苍白发稀疏零乱,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满是秋风一样的焦虑与不安。(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21.阅读全文,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4分)2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我忽然想起每次离开老家时汽车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瘦弱、单薄,一头苍苍白发稀疏零乱,双眼里满是秋风一样的焦虑与不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23.请品读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此时“我”的所思所想,50字左右。(3分)24.本文以“后视镜里的牵挂”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六)(5分)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____A____,枫树的火红,还有__B___。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___C___,夏天来时我看她的___D__,秋天来时我看她的____E___,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25.按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5分)A_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上《冬日香山》三、作文(共50分)26.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受了生活的温暖;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请以“难忘那张________________的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答案(时间:120分钟分值:125分)一、积累运用(共21分))1.(1)瘁(2)chì (每空1分,共2分)2. A (2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等。做题时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根据语境判断。A.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不合语境.B.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使用正确。C.海市蜃楼: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使用正确。D.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使用正确。故选A。3.A (2分)【解析】试题分析:B句中“大约”与“左右”重复多余,应删去一个,前面已经各所学校了,所以后面的“大中小学生”的“大中小”要删去。C句“走……”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语“道路”。 D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4.D (2分)5. (1)猫 (1分)(2)迎神赛会《五猖会》 (每空1分,共2分)6.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不敬,何以别乎?(第1题2分,2--5题每题1分,共6分。)7.【答案】(1)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1分)(2)诵四季诗文讲四季故事 (2分)(3)示例: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保护大自然。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关爱大自然,就是关爱我们的生命。(写出一点,就可得1分,其他说法也酌情给分。)二、阅读欣赏与背诵。(本大题共6小题,共54分)(一)8.诗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2分)9.①作者用典表达对被贬之后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②客思家表现了作者内心对家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写出1点得1分,写出2点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可知“夜凉吹笛千山月”这一诗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二)10.①舍弃②回头看③怎么④想要 (每词1分,共4分。)11.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2分)1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2分)1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1分)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1分)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1分) (共3分)(三)14.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3分)15.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2分)16.“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1分),也表明“我” 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1分)也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1分)(本小题共4分)(四)17 .①引出说明对象(砷/有机砷/有机砷制剂);②从社会热点入手,引发读者关注;③使文章更贴近社会.实用性更强.(每个要点1分,共3分。18.①灭菌杀虫; ②促进生长; ③改善品相.(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9.“长期”说明食用时间之长,“大量”说明摄入量之大;如果删去就变成短期微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与事实不符,加点词“长期大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20.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数小时后”90%以上会排出体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这一事实。(3分)(五)21.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用近一年的工资买了辆摩托车,勤俭持家的母亲因担心“我”乱花钱而责怨“我”②“我”提新车的第一天,母亲嗔怪,轻声叹息③“我”看望母亲准备离开时,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我”开慢点儿④“我”开车离开老家到达目的地时,母亲因牵挂“我”,哪怕深夜也会打来电话。 (每件事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