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救济
权利救济是指在权利人的实体权利遭受侵害的时候,由有关机关或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消除侵害,使得权利人获得一定的补偿或者赔偿,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救济的主要方法:法律救济
所谓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方式或者类法律方式对当事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
笔者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又被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者诉讼救济,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后依其职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补救。
司法救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救济范围具有广泛性;第二,救济方式具有受动性;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第四,结果具有强制性;第五,效力具有终局性。
正是因为司法救济具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将司法救济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发挥着社会减压阀与平衡器的作用。
司法机关依靠一系列公正且严谨的程序以及法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专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其他机关所难以比拟的。
仲裁救济是法院外提供的一种救济方法,其意是指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仲裁契约,把基于一定的法律关系而发生或
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处理,委托给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进行裁决。
行政司法救济是指行政机关作为救济主体为权利人提供的法律救济方式。
从现代法制的发展来看,行政司法救济的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近现代社会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而需要贯彻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所致。
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不仅仅指纠纷在数量上的增多,而且纠纷在性质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越来越强。
我国的行政司法救济也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两种形式。
公民权利是宪法的重要标志,列宁曾指出:“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的纸。
”境法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目的,侵害公民权利就是侵害宪法。
宪法对公民权利(基本权利)或举例、或列举但都不能穷尽。
如果说只有侵害了宪法规定的权利或对宪法权利具体化的法律权利才救济,则有违立宪主义的本质。
立宪主义承认权利先于宪法。
一切对个人的侵害,不管有无法律的规定,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害。
从宪政的人权目的看,都应施以救济。
权利救济是矫正正义的体现。
权利救济的及时性是法律秩序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要求,权利被侵害后没有完成救济必然造成秩序链条的断裂,随时有可能导致更大的程序破坏。
权利救济的及时原则最低度要求是严格遵守时限规定。
程序的时限性克服和防止法官和当事人行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外在标准。
也为程序参与者提供了统一化、标准化的时间标准,克服了行为的个别化和非规范化,从而使诉讼行为在时间上连贯和衔接,避免行为各环节的中断。
”所以权利救济的及时性是权利救济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