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失灵 案例

市场失灵 案例

市场各方对蔬菜价格的大幅持续下跌关注较多。

面对反复出现的市场波动和农户持续亏损,政府相关部门努力监测市场、发布信息、采取措施的收效甚微。

虽然各类信息满天飞,而农户则抱怨信息不对称导致血本无归。

市场失灵,难道政府也失灵了?市场的呼唤调控体制的改革。

从猪菜市场的表现看,可以用“三无”(无数,无法,无序)反思政府的作用。

“无数”:主要农产品供需数据说不清。

我们常说要相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其实在市场的后面有一双隐性眼睛——数据。

政府调控,关键是要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才不会有大的波动。

涉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核心数据只有四个,即供给、需求、进出口和库存。

现有的统计体制下,供给数据是以产量为代表的,虽然市场有异议,但基本靠谱。

而消费需求则根本说不清,调控只能靠经验和估算,隐性“眼睛”高度近视且没有配眼镜,政府也跟着感觉走。

“无法”:没有干预过剩的经验和办法。

在我国农产品供需总体紧平衡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理应是常抓不懈的战略任务。

同时,必须看到,短缺经济学长期占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思想领域。

曾经的经济学教科书上,把西方国家将过剩牛奶倒入河里认为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标志之一。

在长期短缺的条件下,政府对抓生产、扩面积、增产量、保供应方面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办法和成熟的经验,诸如,发红头文件、开干部会、派工作组,评比生产进度,评比增产幅度等等传统路径在催种促收方面仍在发挥作用。

对于这些年突如其来的过剩,传统路径则不再有效,面对生猪、蔬菜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经验方法无所适从。

一些地方,蔬菜滞销时依旧各级政府部门齐上阵,一如既往地充当救火队员,联系客商、动员力量帮助农民“卖菜”,把本来局部的过剩信息放大成为全国的过剩信息,好卖的地方也发生卖难。

而从国际上看,市场经济国家对重要鲜活农产品实行目录管理,美国重点调控洋葱、西红柿等35种农产品;欧盟明确菜花等16种产品可享受“不上市补贴”,建立了包括信息引导、托市收储、风险补贴、收入保险、信贷在内的一揽子办法,既能解决短缺,也可干预过剩。

“无序”:多部门各负其责导致市场信息满天飞。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如果把市场比作乐队,乐队要奏出美妙的乐章,需要多个演奏家高超水准演奏,但指挥家只能有一个。

然而,在部门分段管理的体制下,涉及生猪市场、蔬菜市场的各个政府部门既是演奏家,还要挥动指挥棒。

市场将不得不对各类刺激作出反应,造成市场无序波动。

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发布各说各话。

管生产发布生产进度,管统计的发布产量面积,管贸易的发布进出口数量,管流通的发布批发价格,管消费的发布消费价格,市场信息满天飞。

各类单位职责不同,大量数据标准不一致,口径不相同,发布时间无规律,信息内容不系统。

这类数据连专业市场分析机构费解,农业生产经营者更是“看不见、听不懂、用不上”。

二是市场调控各行其是。

农产品市场有序运行需要统一的调控管理机制。

生产部门不掌握消费需求与库存量,流通部门难以把握农事周期,政府要产量,农户要赚钱。

在现有的体制下,几个部门各自努力履行职责的过程,难免导致协同性不足,有时会表现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效果抵消或负面效应叠加。

养猪户是否补栏、菜农是否扩面积,到底听谁的心里没底,只能跟风而上、盲目生产,放大了市场风险,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和浪费。

三是决策机制导致容易错过调控最佳时机。

遇到重大问题时,各部门研究、会签、协调、上报、审批的程序十分繁杂,谁也拿不了主意,谁也做不了主,这对千变万化的鲜活农产品市场而言,调控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市场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农业市场化水平高低要看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发育、市场运行机制、农户适应情况、政府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

如果农产品产销不协调、价格不正常、体系不适应问题长期存在,很难说农业实现市场化,农业现代化也就“化”不起来。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
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按照这个要求,必须尽快构建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下决心抛弃“分头分段”管里的旧体制,加快建立高效、权威、统一的国家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