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案例分析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案例分析
2015/11/2
Microeconomics
2
三鹿奶粉事件影响深、大,不仅整个奶制品行业遭遇 重创,而且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核心议题, 政府 监管职能因此得到民众的关注。 导致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因素,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的不对称
在传递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方面, 市场几乎彻底失灵, 因为 消费者自己根本无法了解这方面的质量状况, 不得不“完全信任” 的由生产者摆布。这种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使消费者面临着严重的安 全与roeconomics
5
(四)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 于弱势
市场经济规律作用条件下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存在利益冲突, 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 食 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 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 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 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 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 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 都 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 自己免费享受, 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 映食品安全问题, 保护自身权益。
2015/11/2 Microeconomics 3
(二)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食品质量安全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 非排他性, 因此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由于公共产品缺 乏排他能力, 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能给使用者制定一个价格, 因为使 用者可以免费进行消费, 因此,对于公共产品, 相比提供产品的服务所 花费的成本, 任何人得到的利益是相当小的, 导致了市场中的私权主 体无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因此,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公共产品 问题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2015/11/2
Microeconomics
6
2015/11/2
Microeconomics
4
(三)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外部性特性
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会带来负的外部效果。“三鹿 奶粉”事件导致整个乳制品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危机和国民消费 信心的丧失正是其负外部性的典型表现。外部性是非排他的,不能通 过市场机制自动设置价格来管制, 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案例分析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2015/11/2
Microeconomics
1
案例回顾
早在2008年3月份左右,三鹿集团收到投诉,说生产的产品有问题, 食用过的婴儿出现尿结晶和肾结石的现象。但是三鹿集团不仅没有 引起重视,及时调回市场上有问题的产品,还以各种理由狡辩,只 为保护自己公司的利益和形象。与此同时,石家庄的市政府也没有 采取有力的措施,导致事件的危害越来越大。2008年9月,中央政 府开始严阵对待此事,三鹿集团便开始找各种理由。例如声称此事 件的真凶是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向鲜奶中渗入三聚氰胺。 因为这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三鹿集团最终受到法律的起诉,并于 2009年2月宣告破产。在这场风波中,还有很多的集团因为不合格 的产品而被曝光,例如蒙牛,伊利,雅士利、中国的乳业也就受到 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失去了在世界市场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