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过敏实验方法及主意事项

药物过敏实验方法及主意事项

第一六九医院药物过敏性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预防药物过敏须遵循以下原则:1.减少药物过敏反应危害的有效办法是在使用前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药物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出现异常反应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2.过敏性试验本身具有诱发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衰竭、休克等的危险,过敏试验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并做好急救准备。

3.过敏性试验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但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过敏试验阴性的病人用药过程中仍需要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

4.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肌内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1ml(小儿酌减),必要时可数分钟重复注射一次或进行静脉注射。

并根据需要进行输液、给氧、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升压药和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

5、三类患者禁做皮试:(1)过去几年曾发生过强烈的过敏反应者,建议不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

(2)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因这些药物可促发该患者发生非预期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3)患有广泛皮疹疾病的患者,因可混淆皮试结果。

二、国家药典规定需要皮试的药品1品名备注1细胞色素C注射液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85)2降纤酶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513) 3青霉素钠注射剂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24)4青霉素钾注射剂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28)5青霉素v钾片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28)6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29)7苄星青霉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0)8苯唑西林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0)9氯唑西林钠注射剂、胶囊、颗粒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1)10氨苄西林钠注射剂、胶囊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2)11阿莫西林片剂、胶囊、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4)12哌拉西林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5)13磺苄西林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37)14胸腺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37)215白喉抗毒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43)16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44)17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46)18抗蛇毒血清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48)19抗炭疽血清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49)20抗狂犬病血清注射剂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50)21肉毒抗毒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151)22青霉胺片片剂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71) 23玻璃酸酶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009) 24α-靡蛋白酶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432)25鱼肝油酸钠注射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434)注:括号内是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的页码。

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制的2008年出版《常用试剂敏药品操作规程表》和药品使用说明书上注明有“过敏者禁用”的药品1、蕲蛇酶注射液2、精制蝮蛇抗栓酶3、碘化物造影剂4、门冬酰胺酶5、3绒促性素6、结核菌素7、维生素b18、头孢唑林钠注射液9、头孢拉定注射液 10、头孢孟多酯钠11、头孢替安粉 12、头孢硫咪粉针13、头孢替唑钠14、头孢唑肟钠15、头孢匹多注射液16、头孢呋辛钠针 17、头孢曲松钠18、头孢吡肟19、头孢哌酮舒巴坦2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东元安奇)21、舒安西林 22、美洛西林(力扬)23、辅酶Q10四、常见问题释疑1、青霉素类抗菌药是否均需皮试?答:因青霉素的过敏反应较多且后果较严重, 而青霉素皮试的准确率为60%,有一定参考价值。

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临床用药须知》明确规定,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注射、口服制剂)前必须进行皮肤试验,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一般不宜进行皮试,皮试阳性反应者禁用。

2、青霉素类抗菌药更换时是否需皮试?答:更换同类药物或不同批号须重新进行皮内试验。

43、青霉素类抗菌药停药多久需皮试?答:皮试阴性者用药后,停药3天以上者再次使用需皮试4、苄星青霉素每次使用是否均需皮试?答:因其使用间隔期长,在每次用药前都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5、头孢素类抗菌药更换时是否需皮试?答:一般不需皮试,但更换药物说明书要求皮试者除外6、有青霉素类过敏史者是否还可用青霉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一般不宜进行皮试,更不用青霉素类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除头孢类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做相应的皮试试验。

7、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的患者是否还可用青霉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答:头孢类抗菌药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类抗菌药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

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外,慎用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做相应的皮试试验。

8、青霉素类抗菌药是否都要用青霉素皮试液做皮试?5答:青霉素类抗菌药无论何药、何种剂型均需皮试,皮试液除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钠、东元安奇(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外均可用青霉素G配制的皮试液替代。

9、头孢类抗菌药是否均需皮试?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如果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如果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10、头孢类抗菌药如果要做皮试,要用何种皮试液做皮试?答: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

11、皮试液是否均用生理盐水做溶媒?答:不一定,按说明书要求做,如头孢孟多酯钠(锋多欣)建议使用专用溶剂(5%碳酸氢钠溶液或2.5%碳酸氢钠溶液)完全溶解后,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00µg∕ml,现配现用。

12、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时是否要做皮试?答: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因体内IgE合成能力尚不健全及皮肤红润、细嫩,容易出现假阳性,但药典没有明确规定不做,故仍需皮试,确需皮试者需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613、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液的浓度?答: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 μg/mL,注射量为0.1mL。

皮试液的制备:由该头孢菌素(同批号)配制,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液,参考浓度为300μg/ml~500μg/ml(临床多使用500μg/ml),取皮试液 0.1ml做皮试。

14、青霉素类抗菌药皮试液的浓度?答:除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钠、东元安奇(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外,青霉素类抗菌药均可用青霉素G钠溶于0.9% 氯化钠注射液中,以无菌操作配成浓度为500u/1ml皮试液。

皮试时,臂屈侧腕关节上约6.6cm处皮内注射0.1ml,等待20分钟观察结果。

15、药学人员在发药时,如收到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处方时,该如何处理?答:收到需要皮试而未做皮试或无免皮试说明的处方时,应拒绝发药,否则出了问题,药师负主要责任。

16、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氧头孢烯类)是否均需要做皮试?答:(1)说明书中有明确规定用前必须皮试的,应按说明书执行。

说明书中无要求的,皮试不列为常规。

对于仅出现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或过敏体质者必须使用时,用药前宜做该药皮试。

(2)特殊药品:如注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头孢米诺钠、头孢美唑、拉氧头孢使用前应按说明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皮试液的制备:用拟用药配皮试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液,参考浓度为300μg/mL~500μg/mL,取0.1mL 做皮7试。

(4)单酰胺环类抗生素(氨曲南)注射给药前不必皮试,但对本药和头孢他啶过敏者禁用。

17、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外,其他类需做皮试的药物该如何处理?答:按说明书要求做,或参照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的皮试方法进行操作。

18、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过敏性试验是否均一样?答:同一皮试液的皮肤过敏性试验,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过敏性试验是结果均一致。

五、各类易过敏药的皮试试验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六、影响皮试试验的各种因素及皮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皮试液配制时应注意的问题:在 1 m1 针筒内稀释药液时要考虑到针头与乳头的容量, 应除去这部分的容量; 如稀释100 倍时,宜直接加入10 m1液体中, 以减少稀释次数;每次配制时一定要混匀。

2、传统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常规消毒后抽吸0. 9%氯化钠( 10 ml/支) 4 ml 加入青霉素 80 万U 内使之溶化, 浓度为 20 万 U / ml;再取 0. 25 ml ( 5 万U ) 加入 0. 9%氯化钠100 ml,则青霉素浓度为500 U/ ml,即 50 U / 0. 1ml,22即配制成与传统方法一致浓度的皮试液。

此法简便、省时,在有效时间内可同时供多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及药物的浪费。

3、皮试前皮肤消毒方法的改进:长期以来, 主要以75%酒精用于皮肤消毒, 但由于个体对酒精的敏感度各异,尤其是儿童皮肤娇嫩,用75%酒精后皮肤会发红, 影响结果观察, 给判断带来困难,假阳性率较高。

为减少消毒剂对皮试结果的影响,护理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据报道,0. 5%碘伏、酸性氧化电位水、聚维酮碘作为皮肤消毒剂, 其假阳性率明显低于75%酒精。

4、缓解疼痛的方法:(1)采用4 号半针头, 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横向进针) ,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选用 4号半头皮针,针头较小, 贴紧皮肤 5 度角进针,进针角度小而快, 痛感小; 将注射点选择在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 该部位尺神经和桡神经末梢分布少,相对传统注射法痛感相对减轻; 注射时采用与腕横纹平行进针法, 机械损伤小, 推注药液时无阻力,避免了垂直进针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损伤而造成的撕裂样疼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