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地理考点: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2005-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

(完整版)地理考点: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2005-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

地理考点: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1.(2015广东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A. 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 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 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 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答案】A【解析】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43°32′N —44°32′N)地区,冬季漫长,受到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对建筑物的地基破坏大,而阳坡上,冬季白天受太阳辐射比阴坡多,日夜温差大,导致冻融作用在阳坡上比阴坡上大,所以居民点多分布在阴坡上;而阴坡为北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气候寒冷;阴坡减少较少,且积雪较厚不利于牲畜越冬;阴坡采光条件差。

故选A。

考点:中国气候和聚落分布。

2.[2014·广东卷]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

“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答案:B【解析】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受寒潮影响小,所以“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寒潮造成冰冻。

(2014年高考上海卷)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3.据图概括2011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4分)答案: 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4.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2011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

(4分)答案: 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

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5.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

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分)答案: 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任答两点即可)【考点】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发生的原因及旱灾的防治措施。

【解析】49题根据图示各种灾害分布即可回答。

8月华北地区受锋面雨的影响,易形成洪涝灾害;因雨带北移,南方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此会出现伏旱天气。

防治旱灾的措施可以采取预防、改善种植结构、节约用水、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2013年高考天津卷)2009年4月14 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5,回答10~11题。

图56.据图5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风向的判读【解析】由材料可知“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乙地位于低压槽处;且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乙地受东南风的影响,即向岸风的吹拂,因此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

7.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答案: C【考点】本题考查抵御风暴潮的措施。

【解析】“围海造田”将加大风暴潮的威胁,排除B选项;A、D选项能缓解风暴潮带来的危害,但只有“修筑沿海堤坝”才能有效地抵御风暴潮。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双选)寒潮是我国常见的天气,它可以直接造成()A.西北地区的常年干旱B.东北地区的春涝C.黄淮地区的风雪交加D.江南地区的雨雪冰冻答案:CD9.(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A.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沙尘暴的"降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尘"导致土地沙化.故选B. 图6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3~54题。

10.(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答案】D【解析】该题关键是看图,从图中找到H省洪涝灾害的变化特点,结合图例可知,1990年来,H省平均受灾面积在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即选D。

11.(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提到是我国东部H省,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所以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江水强度大,即选A。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灾害变化特点和形成原因。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读图2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题。

图2 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分布示意图12.(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答案】C【解析】仔细看图和图例可知,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湛江东部、中山东部、东莞西部、深圳南部、汕头东南部、潮州东南部,即C项满足。

1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台风过境前后,下烈做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答案】B【解析】台风过境前后会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便人们外出,所以在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急需物品,搬走窗口等处容易被大风吹动的物品,临时建筑物不牢固,经不起大风暴雨,在大风雨时不能躲在临时建筑物蒡,台风中心刚过,天气变化大,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气象灾害的分布和防范措施。

(200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

读图,回答23~25题。

14.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A.峰值均出现在4-6月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答案】BD【解析】坐标图的读图步骤中:读图名、找坐标名称、发现地理事物随纵坐标变化面呈现出的具体规律。

受西太平洋副高和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我国雨季长短的分布规律是:珠江流域:5至9月;长江流域:6-9月;黄河流域:7-8月。

显然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15.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答案】A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灾比在7月份出现峰值。

此时我国的锋面雨带在正常年份应出现在华北、东北地区,而巴西高原时值干(冬)季,草木枯黄;飓风出现在夏秋季节;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由于气温升高,融雪量大,雪线应上移至较高位置。

16.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答案】AD【解析】淩汛发生的条件是:河流有冰期、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发生的时间是:春季河流开始融冰和秋季河流开始结冰的时候。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搞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峡工程的建成使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提高了河流的通航能力。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23-24题。

17.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答案】BD【解析】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板块学说原理,自然贴切。

18.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答案】AD【解析】本题体现了“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考查。

防灾减灾措施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结合实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题中B、C两项叙述明显不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