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同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在质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为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且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建国初期私人资本的几次投机活动以及私营工商业中相当严重的“五毒”现象,无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性。
毛泽东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因此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受到限制。
再加上当时私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营工业企业,也适应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最初三年的工商业调整中,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
经过调整,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市场出现初步繁荣景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等。
在实践上证明了调整改造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党的治国能力。
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同样可以作为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适当途径,同样可以靠生产协作提高生产力。
同时,中国广大而又极为分散落后的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根本无力进行机械化,不可能照搬“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发展模式,也适应不了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推动民族的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新中国的建立,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垮了封建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从而扫清了中国工业化和富民强国道路上的障碍。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尽快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呢?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因此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第五,“三反”、“五反”斗争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产生了在“三反”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向。
中共中央后来在总结“三反”时曾经指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已经开始造成了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
在此以前,三年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私人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大量订货,国内市场扩张,在政治上也需要国内的团结一致,从而使私营工商业在抗美援朝的加工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便开始想同国营工商业平起平坐,在利润上平分秋色。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腐蚀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有的不法奸商甚至在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需物资上做文章,将失效药品供应前线,使许多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其犯罪活动恶劣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因此,要顺利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六,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建国初期,党较早地进行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改造工作。
思想文化改造工作的主要方针,一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洋奴买办思想等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敌对意识形态,尤其深入地批判肃清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进行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反共宣传,在配合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为确立新民主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慎重对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共同纲领的思想”教育人民,教育改造资本家,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
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
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
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
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把土改后农民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合作化运动中来,防止了两极分化。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反对强迫命令,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三,逐步过渡。
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这样就使农民比较自然地适应集体生产方式,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
第四,实行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把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经验第一,和平赎买。
根据中国国情,正确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剥夺”和“赎买”政策,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有化。
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采用了支付定息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