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水工艺规程

制水工艺规程

制水工艺MPI-012(01)分发部门:质量部(QA、QC),保障部(制水岗位)。

1.目的建立纯化水、注射用水生产工艺规程,使产品生产工艺标准化,确保生产有依据,质量有保证。

2.范围纯化水、注射用水生产工艺。

3.职责保障部部长、质量部部长、QA、QC。

4.定义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添加剂。

注射用水:指去离子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纯蒸汽:指由去离子水经蒸馏产生的蒸汽。

反渗透膜: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半透膜,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电离子交换(EDI):是将电渗析膜分离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备超纯水(高纯水)的技术,它利用电渗析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对填充在淡水室中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电化学再生。

5.内容5.1.概述5.1.1.产品名称及质量标准5.1.2.系统简述制水岗位共有两套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分别由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鹰系统)和广州万冠制药设备有限公司(万冠系统)设计制,万冠系统生成的纯化水可进入精鹰系统纯化水储罐。

具体组成如下:5.1.3. 工艺流程图5.1.3.1. 纯化水制备工艺流程精鹰系统万冠系统5.1.3.2.注射用水制备工艺流程5.2.纯化水系统5.2.1.工作原理5.2.1.1.反渗透(RO),即施加压力超过溶液的天然渗透压,则溶剂便会流过半透膜,在相反一侧形成稀溶液,而在加压的一侧形成浓度更高的溶液。

如施加的压力等于溶液的天然渗透压,则溶剂的流动不会发生;如施加的压力小于天然渗透压,则溶剂自稀溶液流向浓溶液。

5.2.1.2.电再生离子交换(EDI)即利用两端电极高压使水中带电离子移动,淡水室中充填离子交换树脂,而树脂的存在可以大大地提高离子的迁移速度。

在电压作用下使离子从淡水水流进入到邻近的浓水水流。

5.2.1.3.石英砂过滤器中装有颗粒度均匀的石英砂,可截留原水中的沙石和絮凝物等,降低水的浊度,进一步提高水的澄明度。

5.2.1.4.活性炭过滤器中装有颗粒型活性炭,可吸附饮用水中的余氯和有机杂质等。

5.2.1.5.保安过滤器孔径为5um,材质为聚丙烯(PP),可截留孔径在5um以上的颗粒。

5.2.2.操作前准备5.2.2.1.检查有足够的水源及水温应为5~35℃;5.2.2.2.检查压缩空气压力应在-;5.2.2.3.检查各连接件是否紧固,垫圈安装正确,无跑冒滴漏现象;5.2.2.4.确定各加药箱有充足的药剂;5.2.2.5.确定各手动阀门在正确的开关状态。

5.2.3.操作流程5.2.3.1.确认原水进水要求水温应为5~35℃,冬季水温低于5℃应启用热交换器;5.2.3.2.制水前对石英砂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进行正洗和反洗,各不低于5分钟,冲洗至排水清澈。

5.2.3.3.制水前对反渗透膜进行低压冲洗,不低于1分钟。

5.2.3.4.可自动或手动模式启动各级联动水泵,反渗透膜和EDI模块开始进水工作。

5.2.3.5.现场检测EDI出水合格后将纯化水输送至储罐中。

5.2.3.6.现场检测储罐出水、总送水口、总回水口合格后通知各使用点用水。

5.2.3.7.纯化水输送泵每天24小时开启,循环贮存。

5.2.4.纯化水贮存及处理方法5.2.4.1.纯化水系统制备过程中不断向储罐注水时,室温下循环贮存。

5.2.4.2.纯化水系统停止制备后不向储罐注水时,室温下循环贮存时间不超过24h,超过24h应将储罐内水排放。

5.2.5.主要控制参数5.2.6.操作要点5.2.6.1.每天制水前必须对石英砂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进行正洗和反洗,对反渗透膜进行低压冲洗。

5.2.6.2.阻垢剂可减轻反渗透膜表面的结垢程度,配制阻垢剂浓度%,即阻垢剂原溶液1kg加去离子水稀释40kg。

5.2.6.3.氯化钠溶液可减轻EDI模板的结垢程度,氯化钠浓度为5%,即1kg氯化钠加去离子水稀释至20kg。

5.2.6.4.保安过滤器及疏水性空气过滤器应定期更换或异常情况下更换。

5.2.6.5.可设定反渗透膜和EDI出水电导率来控制出水三通气动阀。

5.2.6.6.随时观察各级加压泵是否正常工作,并定期排放泵体内空气。

5.2.6.7.定期校正EDI出水在线电导率,并与实测电导率比对,确保在线电导率正常使用。

5.2.7.现场水质检测5.2.7.1.检测方法见《TM-038纯化水检验方法》5.2.7.2.现场取样点及检测内容5.2.8.维护保养5.2.8.1.维护保养内容5.2.8.2.纯化水系统药液、清洗液及配制方法5.2.9.警戒与纠偏处理5.2.9.1.警戒与纠偏值5.2.9.2.处理措施当反渗透膜出水电导率出现警戒值和纠偏值时,按下表中反渗透膜处理方法进行;当各取样点电导率或微生物限度中的一项出现警戒值和纠偏值时,按下表中的全部内容进行处理。

所有纠偏限和警戒限事件均按《SOP-QA044警戒限、纠偏限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处置。

5.3.注射用水系统5.3.1.工作原理依据各效之间的沸点随压力的不同而不同。

进料水先经过最后一效的冷凝器而逆向逐一通过各效预热器达到第一效,在第一效被外供蒸汽加热至129—165℃,并迅速沸腾蒸发汽化,经汽液分离后的纯蒸汽用来加热下一效的进料水,同时纯蒸汽被冷却形成蒸馏水。

而第一效中未蒸发的进料水则作为下一效的进料水,并依次往后传递。

最后得到高纯度的蒸馏水。

5.3.2.操作前确认5.3.2.1.检查加热工业蒸汽应大于;5.3.2.2.进料水电导率不超过cm(25℃);5.3.2.3.压缩空气大于,各管道、阀门无渗漏,疏水阀无堵塞。

5.3.3.操作流程5.3.3.1.将蒸汽管道中冷凝水排放干净,获得干燥饱和蒸汽。

5.3.3.2.缓慢打开蒸汽阀门,逐渐提升蒸汽压力至—,预热5分钟左右,缓慢打开料水阀门,逐渐将进水量调至额定流量。

5.3.3.3.当注射用水温度≥92℃,且电导率≤cm(25℃)时,现场取多效蒸馏水机出水口水样检测(含内毒素)合格后注射用水进入纯化水储罐。

5.3.3.4.现场取样检测储罐出水、总送水口、总回水口合格后通知各使用点用水。

5.3.3.5.注射用水输送泵每天24小时开启,循环贮存。

5.3.4.注射用水贮存及处理办法5.3.4.1.注射用水输送时应在70℃以上保温循环存放。

5.3.4.2.注射用水不输送时80℃以上保温贮存,保温贮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保温贮存警戒温度为80℃。

低于贮存温度和超过贮存时间应将储罐内的余水排放。

5.3.5.主要控制参数5.3.6.操作要点5.3.6.1.多效蒸馏水机加热前需排空工业蒸汽管道内冷凝水。

5.3.6.2.随时从视镜观察各蒸发器的水位,要求水位线不能超过观察口的中线,若第一效水位过高,应减少原料水流量,若最末一效水位过高,应将蒸剩水阀门开大。

5.3.6.3.定期检查减压阀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注射用水出水三通阀是否灵活开闭。

5.3.6.4.进纯化水前须对蒸馏机预热5分钟。

5.3.6.5.及时更换蒸馏机及注射用水储罐的疏水性过滤器。

5.3.6.6.定期校正蒸馏机出水在线电导率,并与实测电导率比对,确保在线电导率正常使用。

5.3.7.现场水质检测5.3.7.1.检测方法见《TM-062注射用水水检验方法》5.3.7.2.现场取样点及检测内容5.3.8.维护保养5.3.8.1.维护保养内容5.3.8.2.清洗液及配制方法5.3.9.警戒与纠偏处理5.3.9.1.警戒与纠偏限5.3.9.2.处理措施当各取样点检测项目值出现警戒限和纠偏限时,按下表中处理方法进行。

所有纠偏限和警戒限事件均按《SOP-QA044警戒限、纠偏限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处置。

5.4.QC水质检测以下检测内容由质管部门检测,检测方法和依据为《TM-038纯化水检验方法》和《TM-062注射用水标准操作规程》。

5.5.工艺卫生5.5.1.物料进入生产区卫生要求:5.5.1.1.进入车间的物料,外包装污染性较大的,应在进入车间前,除去包装。

一般物料外包装,应按物料送达目的区域要求在规定区域进行脱外包装。

5.5.1.2.带有粉尘脱落均不宜直接进入车间,必要时进行再包装防尘后方可进入。

5.5.2.生产人员卫生要求:5.5.2.1.严禁在生产区、仓储区及实验室吸烟,带入(或贮存)生活用品、食品及杂物等。

5.5.2.2.生产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建立健康档案,档案对工人的疾病、工伤情况作好详细记录。

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体表有伤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工作。

5.5.2.3.因传染性疾病离岗的生产人员,返岗前应具有健康检查证明(在指定医院)。

5.5.2.4.生产人员要经常洗澡、理发、刮胡须、修剪指甲,换洗衣换,保持个人清洁。

5.5.2.5.生产人员进入车间、须按标准程序更换衣、鞋、帽后进入各自岗位。

5.5.3.生产区域环境卫生要求:5.5.3.1.地面整洁、门窗玻璃、墙面、顶棚洁净完好。

5.5.3.2.设备管道、管线排列整齐并包扎光洁、无跑冒滴漏。

定期清洁、维修并给予记录。

5.5.3.3.设备、容器、工具按工艺布局及工艺要求,使用后立即清洗,分别存放、分区专用。

5.5.3.4.生产场所不得吸烟、不得吃食品,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和私有杂物带入车间及相关区域。

5.5.3.5.所有物品应堆放整齐,拆除的杂物应随时送到指定地点,每天集中处理干净,地面不得有积水。

5.6.需要进行验证的关键工序:纯化水、注射用水系统每年进行一次再验证;验证要求:运行验证、性能验证、清洗消毒验证。

5.7.生产安全及劳动保护5.7.1.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7.2.防电:清洁工作时,凡装有电器、电源开关、闸刀、插座等地方,不得用水冲洗,以防止走电事故,车间任何地方不能私自接电源。

5.7.3.防烫伤与防瓶子爆破:沸水、蒸汽管道等防烫伤蒸汽管道应以隔热物裹之。

车间内不得任意贮放易燃易爆物品。

5.7.4.防酸碱:车间一切酸碱试剂、洗液应有妥善的贮存区,取用时,应按照两岗制要求取用。

溅于地面的酸碱试剂及洗液,应及时用水冲洗,严防溅于肤体。

5.7.5.防机械伤人:各组使用的马达、机器及各种电器设备。

保养员每日应行使检查与维护之责。

使用人员应随时注意有否异声与发热等不正常运转情况,防止设备损害与伤人事故。

5.7.6.防火:生产区域绝对禁止吸烟及擅自点明火。

车间内不得任意贮放易燃、易爆物品。

5.7.7.非生产人员不得擅自开动设备,新工人经三级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5.8.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本车间设定主管1名,操作人员2名,早午两班制,负责制水岗位及动力系统(空调、压缩空气、真空泵、制氮机等)的日常生产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