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判断题

17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 错误。

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

18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主要侧重于认知倾向的发展。

错误。

作为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我们应该侧重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倾向的发展;其二是应
用方向的发展。

19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观念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唯一重要因素。

错误。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的印象整饰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我观念和杜会身份。

20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的归属。

错误。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

21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而逐渐形成的。

错误。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22态度一般包含两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和感情(情感)成分。

错误.态度一般应该包含三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感情(情感)成分和意向(动机)成分。

23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自发形成的,从众是被迫的。

错误.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被迫的,从众是自发形成的。

24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

错误。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

2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交际关系。

错误。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心理关系。

26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分为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两个阶段·
错误。

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可区分为单方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三个阶段。

27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归纳利他主义行为。

错误。

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利他主义行为和助人行为。

28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相同是的。

错误。

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不尽相同的。

29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个体的内心。

错误。

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30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错误。

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

3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牡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来的。

错误,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首次提出的。

’32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错误。

杜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高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33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

错误。

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

34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变得更加情境化。

即对人为归因的增多和环境归园的减少。

错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减少和环境归因的增多。

35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特点。

错误。

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和世界性这两大特点。

36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最难辨认的快乐、痛苦。

错误。

吉特等人研究,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最难辨认的怀疑、怜悯。

37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街、调和、弥补等。

错误。

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38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错误。

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有些信息的比重会大于其他资料,这个具
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

39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是等量齐观的。

错误。

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并非等量齐观.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耍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

40非言语行为只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错误。

综合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具有三方面的作用: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述盲语行为难以表达的
感情和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