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
这个定义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
首先,目标是教师的预期,它指明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在认知程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要求教师在做预期之前应该作充足的准备,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真实需要的评估要符合实际。
其次,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的,它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有注意力都要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
最后,一节课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应该是什么,不同教师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极大地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准。
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只有在应付领导检查教案或参与比赛时才会贴上教学目标。
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
历史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中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
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
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
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
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
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
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遵循一下最基本的原则,教学活动无非三个基本步骤,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关键是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
”因此,设定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
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
我们首先要明确,测量与评价不是一回事。
某生考试得了59分,这属于测量。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该表扬还是该批评,这就进入评价的范畴。
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以下,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高的。
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之上,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评价却难以测量。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出一个人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但关于民主的知识和对民主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
一个人对历史上的民主了解很多,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
相反,一个人不识字,对历史上的民主缺乏了解,他却很有可能支持民主制度与理念。
因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是有难度的,一般不能通过考试来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行为教育,而非认知教育,不能用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