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呼吸之有氧呼吸汇总

细胞呼吸之有氧呼吸汇总

细胞呼吸之有氧呼吸有氧呼吸1.糖酵解(EMP)注:“数字-物质”和“物质-数字-磷酸”是一样的,我觉得后者读起来不易引起误解,所以我选择写后者,文中大量涉及辅酶A,只是因为好打,要记住书上多写做HS-CoA记住,看这个,一定要结合结构简式!!!!!当化学来想!!!(1)葡萄糖的六号位在己糖激酶作用下被加上一个磷酸,称为葡萄糖-6-磷酸(非高能磷酸键)(C-C-C-C-C-C-P)(不可逆)或糖原或淀粉在磷酸化酶作用下,结合磷酸,形成葡萄糖-1-磷酸(不可逆),在葡萄糖变位酶作用下变成葡萄糖-6-磷酸(2)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作用下,变成果糖-6-磷酸(C-C-C-C-C-C-P)(3)果糖-6-磷酸在果糖磷酸激酶(糖酵解限速酶,反应不可逆)作用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P-C-C-C-C-C-C-P)(4)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作用下,裂解成甘油醛-3-磷酸(PGAL)(通常读音为“三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他在异构酶作用下,可转化成甘油醛-3-磷酸这一步,产生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C-C-C-P)(5)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在甘油醛脱氢酶作用下,各脱两个氢,结合一个磷酸,这个磷酸以高能磷酸键结合甘油醛-3-磷酸,脱下的氢传给NADP+。

这一步,产生两分子甘油酸-1,3-磷酸(P~C-C-C-P),两分子NADPH+H+(6)两分子甘油酸-1,-3-磷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作用下,经过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两分子ATP,变成两分子甘油酸-3-磷酸(C-C-C-P)(7)两分子甘油酸-3-磷酸在变位酶的作用下,形成两分子甘油酸-2-磷酸(8)两分子甘油酸-2-磷酸在烯醇化酶的作用下,形成两分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将甘油酸-2-磷酸的普通磷酸键变成高能磷酸键。

(9)两分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磷酸激酶催化下,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两个ATP,变成丙酮酸。

总结:全过程产生两分子丙酮酸,两个NADPH+H+和两个ATP(第1,3步消耗两个,6,9两步生成四个)记住:裂解前,加了磷酸后下一个反应一定是变构(变同分异构体或裂解),一个物质最多加两个磷酸,两个磷酸一定不都是高能磷酸键。

裂解后加完磷酸或变构后一定是形成ATP整个个过程只发生了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每次产生两个ATP。

全过程第一至四步为耗能阶段,第一步加磷酸,然后一变一加一变,形成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

第五至九为放能阶段,一加一减,一变一减,再去双键,就是丙酮酸了。

部分物质及过程的介绍(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酶(除ATP合酶)的作用下,含磷酸物质的磷酸集团转移到ADP上,产生ATP,但不经过ATP合酶。

(2)磷酸-6-葡萄糖:肝脏,小肠等的细胞膜有利用它的酶,并且膜上有它的通道蛋白,可以跨膜,但肌肉细胞没有这两点,所以肌糖原只能肌肉用。

P OC-C-C(3)甘油醛-3-磷酸:可以两分子结合成果糖-1,6-二磷酸,参与淀粉或糖原的形成(4)磷酸二羟丙酮:甘油可先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再参与到糖酵解(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4途径中,在PEP羧化酶的作用下,与一份子CO2形成草酰乙酸(一种四碳酸,第二个碳上为一个双键的氧,一和四号碳上为羧基)(6)丙酮酸:可消耗一分子二氧化碳和ATP在丙酮酸羧化酶形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再在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的作用下,消耗一分子GTP的磷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二氧化碳。

丙酮酸也可使ATP脱去焦磷酸,然后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三羧酸循环(1)乙酰CoA的生成:丙酮酸和辅酶A结合,产生NADH+H+,形成乙酰辅酶A和二氧化碳。

(这一步不属于三羧酸循环)注意:乙酰辅酶A,第一次看总是难以接受这个物质,觉得很陌生难理解,如果真是这样,你就把它整个物质当作两个碳和CoA的化合物就行。

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其实只是那两个碳,CoA只是搬运工。

这一步,脱去了丙酮酸的第一个碳。

(2)循环过程Ⅰ.草酰乙酸(四碳)结合乙酰辅酶A,在柠檬酸合成酶作用下形成柠檬酸(六碳),辅酶A离开。

Ⅱ.柠檬酸脱水,在顺乌头酸酶作用下形成顺乌头酸,顺乌头酸加水,形成异柠檬酸Ⅲ.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同时脱氢和脱羧(脱二氧化碳),生成α-酮戊二酸(五碳),氢传给NAD+,这一步脱去了丙酮酸的第二个碳。

Ⅳ.α-酮戊二酸脱氢和脱羧,加上辅酶A,生成琥珀酰辅酶A(四碳),脱去的氢传给NAD+,这一步,脱去了丙酮酸的第三个碳,至此丙酮酸的三个碳完全氧化。

Ⅴ.琥珀酰辅酶A在琥珀酸硫激酶作用下,脱去辅酶A,形成琥珀酸(四碳)。

释放的能量使GDP形成GTP,进一步,GTP又脱去磷酸,使ADP生成ATP。

Ⅵ.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其他三羧酸循环中的酶都在基质中)作用下,形成延胡索酸(四碳)脱去的氢与FAD+结合,生成FADH2(图可能不清,它的二三号碳之间是双键)Ⅶ.在延胡索酸酶催化下延胡索酸与水发生加成,形成苹果酸(四碳)Ⅷ.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苹果酸脱氢,形成草酰乙酸,重新参与循环。

脱下的氢传给NAD+总结:循环一次,共生成三个NADH+H+和一个FADH2(即共脱去8个氢和8个电子,两个来自乙酰,两个来自顺乌头酸转变成异柠檬酸使加的水,两个来自GDP与磷酸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两个来自延胡索酸变成苹果酸时加入的水)以及一个ATP,释放两个二氧化碳。

记住:反应可这么分,加乙酰,柠檬酸变构,两次脱氢脱羧,生成ATP,脱氢,加成,脱氢。

加乙酰辅酶A和辅酶A前一定会脱氢,但不一定脱羧,异柠檬酸生成后会两次脱羧脱氢,加了水之后一定会脱氢。

从第四步之后,酸都是四碳。

方便记的话我是用碳的数量记的,就是4+2,6,6,6,6-1,5-1,4,4,4。

熟悉一下各个物质,用碳的数量好记些。

循环中的很多物质会在各种地方见到,就不介绍它们了,以后想不见都难。

在遥远的过去,糖,是贵族,它们死后都能通过三羧酸循环变成二氧化碳而升天,而脂肪酸却没有这种待遇,就连它的兄弟,甘油,都能变成磷酸二羟丙酮,间接参与循环,他们很气愤,有一天,有一个脂肪酸不服,它领导脂肪酸们,和糖谈判,糖被迫给了他们一条可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途径,乙醛酸循环。

以上为脑洞。

请忽略。

,想看自行放大,完全是废话,不要受其影响,他们只是我爱玩的表现。

3.乙醛酸循环这幅图好渣,但没办法,好的图太模糊植物体内有过氧化物酶体,其中有一种,叫乙醛酸循环体,乙醛酸循环可产生琥珀酸,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

种子萌发时,会大量进行乙醛酸循环(1)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2)脂肪酸进行β氧化:脂肪酸结合辅酶A,形成脂酰辅酶A ,期间消耗能量时,ATP 会变成AMP+PPi 。

然后脂酰辅酶A 消耗水形成乙酰辅酶A 和少了两个碳的脂酰辅酶A ,反应中,会产生FADH 2和NADH+H +,然后新的脂酰辅酶A 再次反应,其中的两个碳又变成乙酰辅酶A ,如此往复,直至最后剩下的脂酰辅酶A 为乙酰辅酶A ,即脂肪酸中所有的碳都转化为了乙酰辅酶A 。

如果脂肪酸是奇数,则最后三个形成丙酰辅酶A ,然后形成琥珀酸参与柠檬酸循环。

给你们的图比较全面仔细看是能看得懂的,以后要习惯看这种图。

β氧化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后半过程丙酮酸(3)β氧化形成的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结合形成柠檬酸,然后形成顺乌头酸,然后形成异柠檬酸(4)在柠檬酸裂解酶的作用下,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二碳),琥珀酸进入三羧酸循环(5)乙醛酸结合乙酰辅酶A,在苹果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苹果酸,脱去辅酶A(6)苹果酸变回草酰乙酸,产生NADH+H+,草酰乙酸重新进入循环。

4.NADPH和NADH跨膜的途径(1)NADPH跨叶绿体内膜途径:苹果酸—延胡索酸穿梭不解释(2)NADH跨线粒体内膜的两种途径Ⅰ.磷酸甘油环路这个要讲一下,NADH+H+的氢离子传递给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变成甘油-3-磷酸。

然后甘油-3-磷酸脱氢给FAD+,生成FADH2,FADH2脱去氢,氢加入电子传递链(等下会有介绍)Ⅱ.苹果酸—天冬氨酸环路这个也不解释5.呼吸电子传递链注:四个复合体都在膜上(1)NADH+H +脱氢,此时氢留在线粒体基质,脱电子给复合体Ⅰ的FMN ,再传给Fe-S (铁硫蛋白),再传递给CoQ ,然后向膜间层泵四个氢。

(2)琥珀酸转化成延胡索酸时,琥珀酸脱的氢留在线粒体基质,而电子传给FAD +,然后传给Fe-S ,然后传给辅酶Q ,这个过程不向膜间层泵出氢(琥珀酸转化成延胡索酸时,说是生成FADH 2,但实际情况是如上述一样)(3)辅酶Q 将前两步的电子传给Cytb (细胞色素b ),然后传给Fe-S ,然后传给细胞色素c 1(打Cytc 1太累了,就打中文名了),然后传给细胞色素c ,这个过程向膜间层泵出四个质子。

(4)细胞色素c 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a ,再传给细胞色素a 3,再传给氧气,线粒体基质结合氢离子形成水。

这个过程,向膜间层泵出两个氢。

(5)泵入膜间层的氢离子越来越多,使得线粒体基质中氢离子越来越少,形成质子梯度,膜间层的氢离子总希望进入基质中使两边浓度一致,在镶嵌在膜上的ATP 合成酶的作用下,氢离子进入线粒体基质,每3个质子过膜生成一个ATP ,但要消耗1个质子运出线粒体。

(为了看起来流畅,ATP 合成酶原理等下介绍)总结:每个NADH+H +在经过了呼吸链后,泵出10个电子(Ⅰ4个,Ⅲ4个,Ⅳ2个)因为每消耗4个质子合成一个ATP ,所以共产生2.5个ATP 。

每个FADH 2在经过了呼吸链后,泵出6个电子(Ⅲ4个,Ⅳ2个),因为每消耗4个质子合成一个ATP ,所以共产生1.5个ATP 。

因为磷酸甘油环路中NADH+H +运入线粒体时,被转化成了FADH 2,所以此时NADH+H +只产生1.5个ATP ,这种环路主要在骨骼肌或神经细胞。

膜间层线粒体内NADH 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还原酶 Cytc 氧化酶这一个是比较还原的图6.ATP合成酶膜内为F0膜外为F1,由3α、3β、1γ、1δ和1ε等9个亚基组成,头部由α和β亚基交替排列成橘瓣,α和β亚基都可结合核苷酸,但只有β亚基可催化ATP合成或水解(若缺乏质子梯度,则会水解ATP),具体的ATP生成与γ亚基与α和β亚基的相互作用有关,不讲太多。

7.呼吸链的抑制物(1)鱼藤酮抑制(1)过程,即抑制NADH脱氢酶(或叫NADH-CoA还原酶)(2)抗霉素A抑制细胞色素a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c(3)氰化物抑制细胞色素a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a3,若线粒体抹上有一种叫交替氧化酶的酶,则该酶可直接从细胞色素c处获得电子,并将电子传给氧,所以,有交替氧化酶的生物(一般是植物)在有氰化物的条件下仍可呼吸,但生成ATP较正常的呼吸链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