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二)从寒分析,有实寒和虚寒之别1.实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粘稠;2.虚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三)从实分析,有血瘀、气郁、痰湿的不同1.血瘀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稠厚夹血块;2.气郁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经质稠厚;3.痰湿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黯红,质地粘稠。

四)从虚分析,有脾虚、肾虚、血虚、气虚的分类。

1.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2.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3.血虚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经质稀薄;4.气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除上述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辩证外,还依据症状等来辩证。

如有痛经者,根据痛的性质、程度等来辩。

在经前经前痛多属实证,经后痛属虚证;剧烈疼痛属实,隐痛属虚;腹痛拒按属实,腹痛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热;腹冷痛、绞痛属寒,热痛、灼痛属热;腹痛以胀为主是气滞,腹痛以刺痛为主、经行血块者为血瘀。

五)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病因:气虚:则统摄之权,冲任不顾;血热:热伏冲任,血海不宁。

二、带下病辩证带下病是指带下量、色、质、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的病变。

带下病主要是依据量、色、质、味来辩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腻或稀薄,无臭味,此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如蛋清样,无臭味者多为肾虚;带下量少,色淡黄,或夹血丝,质较厚,有时有臭味,为肝肾亏损;带多色黄,质稠厚,有味者为湿热;带下量多或少,色深黄,或如脓样,或五色带,质稠,有臭味,为湿毒。

除上述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辩证外,还依据症状、体征来辩证。

如脾虚者兼有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肾虚者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中医调理中医透过全面分析,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常由内因引起。

其主角则是女性的阴脉之海“胞宫”,它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统筹全身的作用。

古时中医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月经失调跟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息息相关,女性的两大内分泌系统卵巢和肾有决定着整个内生殖系统的运转,它们的健康与否都对女性的月经起着重大作用。

【食谱分析】香橙花入肝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疏络、清血;鹿角胶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阿胶入肺、肝、肾经,润肺、补血、滋阴;制首乌入肝、肾经,填精补髓、悦颜色、乌须发;远志入心、肺、肾经,安神益志、交通心神、祛痰开窍、消散臃肿;野山参入心、脾、肺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灵芝入心、肺、肝、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交通心肾。

黑糯米粥【主料】大枣30克,桂圆10粒,黑糯米100克。

【配料】红糖适量【制作方法】大枣洗净待用。

桂圆去皮洗净待用。

黑糯米洗净,加入大枣、桂圆适量水煮成的粥状,依口味加入适量红糖即可。

【功效】温肾健脾,补血调经【食谱分析】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

桂圆肉味甘平质润,能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黑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

此粥味道香甜,可供早晚食用,是滋补强身美容的佳品。

莲藕木耳老鸭煲【主料】鲜莲藕500克黑木耳60克老鸭1只【配料】精盐鸡精生姜黄酒适量【制作方法】莲藕洗净,切块待用。

黑木耳温水泡发,择洗干净,待用。

老鸭洗净加生姜、黄酒熬汤至八成熟后,放入莲藕、黑木耳煮熟后,放入适量精盐、鸡精适量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食谱分析】莲藕为干涩性凉,入心、肝、胃经,能化瘀止血。

黑木耳凉血止血,利肠通便。

老鸭味甘性寒,滋阴养胃,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物质。

常喝此煲对于月经量多且阴虚内热体质者,效果尤佳。

可以滋阴清热,调整月经周期,减少出血。

山药栗子猪肚煲【主料】鲜山药500克栗子50克猪肚1个【配料】生姜料、酒、盐适量【制作方法】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块待用。

栗子去皮洗净待用。

猪肚用面粉或精盐、促反复搓洗数遍后,用水洗净切块,加姜、酒、清水适量,煲至八成熟后,加山药、栗子煲熟加适量精盐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益肾调经【食谱分析】山药入肺、脾、肾三经,补肺健脾益肾,性平而不寒不燥。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能养胃健脾补肾止血。

猪肚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为血肉有情之品,健脾胃,补虚损,是虚劳羸弱者营养的佳品。

此煲鲜香可口,可供中、晚餐食用,脾胃虚弱者食之甚佳。

饮食禁忌:阴虚者,忌食辛辣燥热之品;阳虚者,忌食寒凉冷积之品;经少者,忌酸涩苦寒之品;经多者,忌温热辛辣之品。

大黄、木香、苍术、五灵脂、陈皮、黄芩等中药材制成的中药丸剂,气微,味苦。

其主要成份为橙皮苷、黄芩苷等。

具有破瘀,调经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积聚,月经闭止,经期紊乱,行经腹痛。

中医推拿推拿对月经病有补肾益气、调合气血、活血化瘀、痛经止痛等作用。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施行推拿,可以辅助治疗,甚至起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十余天一潮的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提前”。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妄行和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1.血热:素质阴虚,或素食辛辣食物,或过服温热之药,或肝郁化火,或阴虚内热,均能影响冲任二脉的正常功能,迫使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饮食劳倦,思虑过渡,损伤心脾,心脾气虚,血失统摄,以致月经先期而至。

辩证论治血热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稠或伴有面赤,心烦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多滑数或弦数为实热。

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淋漓不尽,质粘稠,面红,潮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为虚热。

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或紫红或挟有瘀块,乳房、胸胁和小腹肿痛。

治则:清热凉血。

选穴:膈俞、脾俞、大肠俞、关元、盲俞、气冲,重用揉按小腹凉血法。

气虚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红,质稀,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饮食无味,心悸,气短,小腹有空坠感,舌质淡,脉虚。

治则:益气养血。

选穴:肺俞、肝俞、膈俞、次缪、中脘、气海。

重用推揉腰背养血法。

基本手法1.揉按小腹凉血法: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掌揉、按小腹;双拇指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拇指揉按关元、盲俞,双拇指同时压放气冲,反复3到5遍;掌或拇指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

2.推揉背腰养血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推背腰部;掌根按揉脊柱两侧(重点部位肝俞至大肠俞及腰骶部);拇指按压肝俞、三焦俞、肾俞、次缪等穴;手掌揉推八缪部位。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超过三十五天以上者,叫做“月经后期”,亦称“月经错后”或“经迟”。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本病多见于血寒、血虚、气滞三型。

1.血寒:经期感受寒凉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或素体阳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滞,经脉不通,以致经行后期。

2.血虚:因长期失血,或重病久病,血虚气弱,血海不足,经水不能如期来潮。

3.气滞:愤怒忧思,气滞血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

辩证论治1.血寒型主证:经期迟后,量少有块,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属实寒。

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质清稀,腹痛绵绵,喜暖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腰酸无力,面色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属虚寒。

治则:温经散寒。

选穴:肺俞、脾俞、次缪、中脘、足三里,重用揉搓八缪温经法。

2.血虚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补血益气。

选穴:肺俞、三焦俞、肾俞、次缪、中脘、关元。

重用推揉背腰养血法。

3.气滞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或色正常或暗红有块,胸胁、乳房胀痛或小腹胀痛,舌苔正常或薄黄,脉沉弦无力,为气滞。

治则:开瘀行气。

选穴:肺俞、肝俞、三焦俞、膻中、气海、期门。

重用推摩胸胁舒肝法。

基本手法1.揉搓八缪温经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放于骶部两侧,自上而下揉至尾骨两旁;双拇指反复揉压骶后孔;拇指揉压肺俞、脾俞、次缪等穴;患者仰卧,揉压中脘、中极、足三里等穴。

2.推揉背腰养血法见月经先期。

3.推摩胸胁舒肝法:患者左侧卧位,医者两掌于右胁下自上而下分推,掌摩胁肋部;然后用手掌推颤法(用力一定要适宜);拇指揉压肺俞、肝俞、三焦俞;患者仰卧,按压颤、气海、期门等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