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转型.(近代化)一、含义: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经济: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2. 政治: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3 、思想文化: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经济: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思想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3)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2. 政治: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四)、新中国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l. 政治建设(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1. 经济建设 (1) 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 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内出现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

(4) 经济调整:1960年, 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科拉成就 (1) 两弹一星:①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 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 外交建树 (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2)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 经济建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停产“闹革命”)。

调整:(1) 1973年, 我国经济出现复苏。

(2) 1975年, 我国经济迅速回升。

3.科技、文艺成就(1) 指导方针: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 航天: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我国迈进航天时代。

(3) 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

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5.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6.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7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9、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五、中国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6、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